“渐冻症”会遗传?基因检测或可揭示答案

解读 鹏哥
2024-6-21 16:33 549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迪安诊断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他们思维清晰如常身体却被无形的枷锁渐渐束缚运动机能衰退,言语消失连最基本的吞咽和呼吸都变得艰难清醒地目睹自己走向死亡十年前的夏季一场席卷全球的“冰桶挑战”敲开了公众对“渐冻症”的认知之门今天是第二十四 ...

 他们思维清晰如常

身体却被无形的枷锁渐渐束缚

运动机能衰退,言语消失

连最基本的吞咽和呼吸都变得艰难

清醒地目睹自己走向死亡

十年前的夏季

一场席卷全球的“冰桶挑战”

敲开了公众对“渐冻症”的认知之门

今天是第二十四个“世界渐冻人日”

让我们一起关注与支持渐冻症患者

什么是渐冻症?

渐冻症,医学上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影响大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神经元)。1869年,法国神经病学家Jean-Martin Charcot首次报道了ALS,但直到1939年,前纽约洋基队棒球运动员卢伽雷被诊断患有ALS后,该病才获得了医学界更广泛的关注。

ALS起病隐匿,常常从一处的肌肉逐渐发展至全身多个部位,当影响到呼吸和吞咽能力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最终患者可能因为呼吸困难、呛咳窒息或者营养不良等问题离世。

全球范围内估计每年每10万人口中有2-3人新发ALS。大多数ALS患者在中老年时期发病,多发于50至75岁。根据部分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中国ALS患者的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左右,并且逐渐呈年轻化趋势。ALS疾病进展多样且常表现出非线性下降,患者平均生存期3至5年,约10%的患者可生存10年以上。

渐冻症的成因

ALS的相关致病因素

图源自参考文献[2]

多项研究表明,ALS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蛋白质错误折叠、遗传变异、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障碍、神经炎症、核糖核酸(RNA)失调、轴突转运改变、肠道微生物紊乱等[2]。

遗传因素

ALS有单基因遗传、寡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几种模式,孟德尔家族性ALS发生在10%-15%的患者中,但疾病在家族中外显率不同,但在另外85%的患者中,全基因组关联(GWAS)研究可以发现调节疾病风险和表型的罕见变异和“家族性”突变[3]。

在家族性ALS中,基因检测能够在约60%-80%的病例中明确致病突变,其中C9orf72基因变异占比约40%,其次是SOD1(20%)、FUS(1%-5%)和TARDBP(1%-5%)。

而在散发性ALS病例中,尽管比例较低,C9orf72的致病性重复扩增仍然占到5%-10%,SOD1、FUSTARDBP等基因突变则合计影响约1%-2%的患者。目前,已发现超过30种基因与ALS发展密切相关[4]。

环境因素

多种环境因素会导致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从而增加ALS的发病风险。这些因素包括重金属、农药等环境毒素过载,以及病毒感染、神经毒素暴露和电磁辐射等。

生活方式方面,多数研究提示吸烟不仅提升ALS发病风险,还可能给ALS预后带来负面影响。此外,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也可能加剧身体应激状态,从而增加ALS发病风险。

相比之下,饮食习惯与ALS之间的联系尚不明确,亟待更多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联[5]。

渐冻症的治疗

ALS虽然尚无根治方法,但围绕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的核心目标,治疗策略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早期诊断与干预:尽早识别ALS的症状并确诊至关重要。早期开始治疗可能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疾病修饰治疗:使用药物如利鲁唑 (Rilutek)和依达拉奉(Radicava)等,轻微延缓病情发展,减缓神经退化速度。

3.对症支持疗法:

  • 呼吸支持:随着疾病进展,呼吸功能逐渐减弱,使用无创或有创通气设备支持呼吸,防止呼吸衰竭,是维持生命的关键。
  • 营养管理:定制营养计划,使用特殊饮食或营养补充剂,以及吞咽治疗,确保患者获得足够营养,减少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 物理与康复治疗:通过物理治疗维持关节灵活性,使用辅助设备保持行动能力;言语治疗帮助改善沟通能力。

4.心理与社会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及其家庭应对情绪压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来源:迪安诊断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