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我应邀参加广东中山市举办的”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3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经洽会“。主办方给的命题作文是《“抢滩”合成生物产业投资》,此时我内心升起了一个疑问:目前的“资本寒冬”中,还有机构在投合成 ...
7月26日,我应邀参加广东中山市举办的”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3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经洽会“。 主办方给的命题作文是《“抢滩”合成生物产业投资》,此时我内心升起了一个疑问: 目前的“资本寒冬”中,还有机构在投合成生物技术企业么?都是谁? 在遍历了企名片pro给出的带有“合成生物”标签的587家海内外企业后,我梳理出机构投资的一些特征。 先说结论:第一,美元基金的投资热情,超过人民币基金。 第二,国内带有研发能力、业务合作、资源对接、商业布局、产业落地、等赋能型投资机构越来越多,纯财务投资越来越少。 第三,想投出好的合成生物企业,机构得拥有“十八般武艺”,成为半个创业者。 一、美元基金的投资热情,超过人民币基金 587家合成生物技术海内外企业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前30家投资机构如下: 主要是海外投资机构,注册在国内的基金有10家: 红杉中国、经纬创投、启明创投、高瓴创投、峰瑞资本、IDG资本、松禾资本、真格基金、食芯资本、夏尔巴投资。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10家投资机构全部都是(曾经是)人民币、美元的双币资金。 在合成生物技术赛道中,美元基金的投资风格更为激进,更敢于为技术”冒险“,更愿意相信技术的”长期价值“。 二、投资机构的“赋能属性”越来越突出 国内带有研发能力、业务合作、资源对接、商业布局、产业落地等赋能型投资机构越来越多,纯财务投资越来越少。 我把拥有“赋能属性”的机构大致分成7个类型(这一小节的末尾有总结图): 第一,综合基金:红杉系、IDG、高瓴系、经纬创投等。 第二,央企基金:国投系、中金系、招商系等。 最知名的案例就是招商集团66亿定增凯赛生物。 第三,政府引导基金:元禾系(苏州)、深创投、深高新(深圳)、越秀产业基金(广东)、河南投资集团(河南)等。 政府引导基金的活跃度和合成生物融资活跃的城市(或省份)是紧密相关的。 当然,市场化基金越聚集的城市(例如上海、浙江等),区域融资活跃度越高。 第四,产业基金:淡马锡、礼来亚洲基金、华大基因、华熙集团、药明康德等。 不仅投资,产业方已亲自下场孵化。 例如,蒙牛集团和弈柯莱生物共同出资设立的虹摩生物(人乳寡糖蛋白 第五,垂直基金:力矩系、食芯资本、元生创投等。 例如,力矩中国专注于蛋白质升级的早期投资、孵化和咨询。 食芯资本是专注在中国市场农业食品科技创新早期项目的风险投资基金。 元生创投是专注于早期和成长期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立足苏州bioBAY。 第六,券商系基金:中信系、广发系等。 第七,高校科研基金:中科系、清华系等。 例如,中科天使基金由中科院创投母基金和嘉道谷投资联合设立,是一家依托中国科学院、扎根深圳,面向一流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的天使投资基金。 水木清华校友基金,由水木清华理事会及一批清华系企业和校友机构共同出资,清华控股和中关村管委会积极支持,专注投资清华校友。 三、资本寒冬,机构不投合成生物了? “资本寒冬”真的影响到了合成生物技术企业的融资么? 企名片pro有记录的合成生物技术融资始于2017年。 把2017-2024年在中国注册公司的融资事件数、代表项目及其融资阶段做了一个梳理。 我们确实发现:2021-2023年,融资事件数逐年下降,在2024年骤降。 这与2023年IPO规则变化(尤其是科创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投资机构失去了重要的退出通道——IPO上市,在投资决策时必然提高门槛,以确保未来退出的合理回报。 当然,再“资本寒冬”依然会有IPO事件,就像是不管老师的教学质量如何,一个班里总会有尖子生。 只不过IPO尖子生的衡量标准已经发生变化,以前还看重未来潜力和成长性,现在只要眼下的实力——营收和利润可观,并持续增长。 所以,投资机构的风格也在发生变化,从技术够牛就买单,到要求营收和利润够扎实。 “资本寒冬”的现象什么时候会过去呢?最直接的因素肯定等二级市场整顿结束,一级市场才能重启IPO节奏。 更深层的因素是,大量初创的生物制造企业其营收和利润不及预期,大家对行业的信心也受到打击。 当然,也有转机:比如美国突然降息,大量资金在全球寻找回报率高于银行利息的标的。当热钱涌入,合成生物赛道的企业必然再一次受到各界关注。 当然就像马大为院士在演讲中说的:资本热潮要泼冷水,资本寒冬要打鸡血。 制药行业如此,合成生物技术,亦如此。 来源:芳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