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卫健委、药监局三部门发布了《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重点是:允许在北上广深、天津、南京、苏州、福州和海南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网上有不少声音说,这是在推动医疗分级吗?以后 ...
近日,商务部、卫健委、药监局三部门发布了《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重点是: 允许在北上广深、天津、南京、苏州、福州和海南设立外商独资医院。 网上有不少声音说,这是在推动医疗分级吗? 以后就是穷人上公立,富人去私立了? 其实早在十年前,也就是2014年的时候,卫健委就发布过类似的文件,跟今天的几乎没有区别。 这十年过去了,貌似私立医院也没对公立医院没造成什么影响。 从目前来看,私立更多作为一个医疗服务的补充,满足的是医疗消费升级的需求。 比如私立有更多的进口药开、不用排队、盲选到的都是好医生,体感完全不一样,医护人员都是服务员,那态度自然不用说了。 但现在国内最顶尖的医疗资源,依然在公立,这是制度决定的。 如果你感受不到,可能因为你去的不是特需部,多去一下特需就有感觉了。 特需部的初衷,是给一些高级干部提供医疗服务用的,这么说你就明白了吧。 那现在为啥要扩大外资医院的试点呢? 因为公立医院的定位变了,变成了公益性质的医疗机构,没有利润空间了。 但医疗这件事,一旦追求的是成本,就意味着优质的医疗资源肯定会流失。 包括不满足于低收入的精英医生、不满足于基本医疗水平的患者。 而扩大外资/民营医疗,就是为了让民营医院来承接中高端医疗需求。 医保: 在8月份的时候,卫健委说要用3-5年的 什么是三明医改呢?三明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曾因为当地医保基金入不敷出的问题,而在2012年的时候启动了一系列改革。 改革的核心,就是把从医药到医疗环节的一系列利润给打掉,目的是为了控费。 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由卫生机构统一集采医药器械,然后医院按指标来进药。 医院没有自主进药权,杜绝了贪腐,同时医生开药不再获利,不存在过度医疗。 并且由于集采大幅度降低了价格,也给医保基金节约了大量的支出。 但缺点就是,集采基本买的都是最便宜的药,疗效一直深受诟病,很多人反馈并不是太好。 而且贵药非常难进,这就导致了医院可能开不出进口药及贵药。 第二是对医院实施打包制和年薪制。 打包制的意思,就是让医院自负盈亏,每年给医院一笔预算,然后扣除掉开支外,如果还有多的,就自己发奖金。 如果超过预算开支了,缺口就由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自己贴。 但打包制可不是让医院赚钱,而是为了节约医保给医院的支出,所以给的这笔预算一般都比医院原有的支出要低很多。 其实就是把医院的利润空间给打掉了,给挤压到了盈亏平衡线。 同时对医生实现固定年薪制度,不管你干多干少,每年就给你这个薪资,按职称来定死。 优点是医生不会有过度医疗倾向,缺点是医生恨不得天天摸鱼,毕竟薪资是固定的。 而且对于很多精英级别的医生来说,以前在医院工作,明面和暗面上的收入都不少,现在一下子被降低到生存线了,肯定不能满足现状。 于是在三明市推动医改之后,当地有很多精英医生就流失了。 其实三明医改,跟我之前提过的医保DRG/DIG改革,目的都是一样的。 就是医保控费,把医保对医疗体系的支付成本给降到最低。 DRG/DIG,就是给病种定一个预算标准,医院看一个病,医保给结算一笔钱,超了就要医院自己补。 很多医生表示标准定的很低,一个不小心就要自己贴钱了。 但不管是DRG改革还是三明医改,最后都会有治愈率的考核标准,所以大多数疾病的医疗需求都是可以满足的。 那跟私立医院将来的差距会在哪呢? 在于治愈的质量。 举个例子,某一疾病有一款进口特效药,吃了好得快,缺点就是贵,那公立医院肯定开不出来。 但公立医院也能开出来治疗这个病的药物,就是效果可能没那么好,代价是治愈周期会长一些、治愈率低一些。 而且很多地方,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好医生,由于不满足于收入,很有可能会转移到民营医院。 或者是在公立医院挂职、很少出诊,主要在民营医院出诊。 这样也就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分流: 基本医疗需求,到公立医院用医保报销。 而基本以上的医疗需求,到公立的特需部、私立医院,自费或者走商业保险报销。 这几乎是一个明牌的趋势了。 来源:浪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