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巨大! 国家卫健委: 不推荐肿瘤标志物检测用于癌症筛查! ...

解读 鹏哥
2024-9-12 15:43 104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咚咚癌友圈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肿瘤标志物,作为大家日常体检中最具「欺骗性」的一项指标,已经欺骗大家太久了。最近,国家卫健委终于重拳出击!对肿瘤标志物的滥用做出了提示,就在上周,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两项重磅方案:《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 ...

 肿瘤标志物,作为大家日常体检中最具「欺骗性」的一项指标,已经欺骗大家太久了。

最近,国家卫健委终于重拳出击!对肿瘤标志物的滥用做出了提示,就在上周,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两项重磅方案:

《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作为我国高发癌症类型,肺癌结直肠癌都是值得关注的两类癌症类型。而在两项方案中,针对肺癌的筛查做出了明确提示:肺癌筛查不推荐使用生物标志物检测

而在结直肠癌的筛查建议中,也未提及关于肠癌的肿瘤标志物筛查

这已经不是国家卫健委第一次对于肿瘤标志物的滥用进行提示了。今年6月,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与《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中,同样也明确提到了对肿瘤标志物滥用的意见:

不推荐使用生物标志物检测进行食管癌筛查

不建议将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检测、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 G-17)检测或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等检测单独用于胃癌筛查,也不推荐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胃癌筛查:其他生物标志物检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PET检查等。

方案发布后,关于「国家卫健委不推荐肿瘤标志物检测用于癌症筛查」的话题,迅速在医疗领域火热了起来。为何肿瘤标志物的滥用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我们还要从它的科普说起。

何为「肿瘤标志物」?

简单来说,肿瘤标志物就是人体产生的各类蛋白、糖类、酶类、激素类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与肿瘤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它们的相关性其实非常悬乎:

对于日常体检来说,肿瘤标志物上升,并不意味着大家一定患上癌症了。因为感染、炎症、妊娠等情况都可能造成肿瘤标志物的上升,部分人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可能造成肿瘤标志物的升高。

而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也并非有所患者都具备特异性,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肿瘤患者的肿瘤标志物都会升高。

这个逻辑非常有意思。我们可以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就好比吸烟,吸烟不一定会导致肺癌,肺癌患者也并不一定都有吸烟史,但吸烟与肺癌确实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因此,将它纳入常规体检筛查是非常不妥的,它为我们带来的恐慌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意义。至于为何它成为了常规体检的热门检查项,只能说大家懂的都懂。

当然,肿瘤标志物的实际意义并非一文不值。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并不反对将其纳入防癌体检中:部分肿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癌症特异性,如AFP(甲胚蛋白)之于肝癌,可通过影像、肝病病史以及AFP异常升高直接确诊肝癌。

此外,异常升高的肿瘤标志物确实存在罹患肿瘤的可能。对防癌体检中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我们推荐在高危人群中进行:

● 40岁以上,吸烟指数为重度吸烟(吸烟年限x每天吸烟支数>400)的人群;

● 40岁以上,具有酗酒习惯或肝部慢性疾病的人群;

● 40岁以上,胃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或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群;

● 40岁以上,具有癌症家族遗传史(直系血亲中超过一人患有同一种癌症)的人群。

肿瘤标志物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虽然在常规筛查中并不值得推荐,但事实上,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疗效判断、预后评估、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等情况辅助诊断的效用更为明显

但这也是有前提的:肿瘤标志物单次的小幅波动没有太大临床意义,我们更需关注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趋势。单纯以肿瘤标志物来监测病情是非常不稳妥的,一定要加上其他检查手段(如影像检查这个金标准),共同判断病情的治疗效果。

关于各类肿瘤标志物的介绍,大家可以参考:十大最常见肿瘤标志物: 逐项解析, 辅助判断病情的最佳帮手

肿瘤标志物真正的价值在于:确诊癌症后,每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临床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有的患者可能肿瘤标志物全都正常,有的患者肿瘤标志物可高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

因此,确定自身肿瘤标志物的情况,是通过“肿标”来判断病情变化的基础。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必须具备“特异性”“敏感性”两个特点:

特异性代表着肿瘤标志物的异常是否符合病情的基本情况。举个例子,如果一位肝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AFP(甲胚蛋白,肝癌特异性肿标)超出正常值,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具有特异性。相反,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AFP超出正常值,或一位健康人的AFP超出正常值,他们的AFP超标就不具有特异性;

敏感性代表着肿瘤标志物是否会随体内肿瘤的情况而发生变化。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CEA(癌胚抗原,非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肿标)具备特异性,并且随着肿瘤大小的变化而升高或降低,那么通过数次观察,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这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具备敏感性。反之,如果这位肺癌患者的CEA不会随着肿瘤大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或是这位肺癌患者通过有效治疗肿瘤缩小,CEA经数次检测反而持续上升,这样的情况就不能称之为具有敏感性。

确定已经发现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后,患者或医生就能通过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来评估病情的大概变化了。这一点对于及时指定可行的治疗方案、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当然,我们也需要提示大家:肿瘤标志物仅仅是一种抗癌的辅助诊断手段,绝不能代替目前诊断或随访病情的金标准——影像检查(包括CT、核磁、PET-CT等等),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纯以肿瘤标志物作为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唯一证据。

肿瘤标志物如何更好的运用在抗癌过程中

肿瘤标志物单次检查的结果需仔细解读,但无需过分担心。影像肿瘤标志物变化的因素有很多种。

判断病情的变化趋势,应该选择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参考,肿瘤标志物单次小幅度的变化不具备参考价值。部分患者在肿瘤细胞大面积死亡时,会出现肿瘤标志物暂时性增高,不要因为短时间的变化就乱了阵脚盲目更改治疗措施,需要根据一段时间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进行判断。

来源:咚咚癌友圈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