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种内卷观点: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不是由本土企业而是外国企业来满足。技术创新能力的滞后是内卷主因之一。强调大规模投入产能建设形成规模效应,热衷于模式创新、以及商业模式转型能力的滞后显然是无法突破 ...
最近看到一种内卷观点: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不是由本土企业而是外国企业来满足。技术创新能力的滞后是内卷主因之一。强调大规模投入产能建设形成规模效应,热衷于模式创新、以及商业模式转型能力的滞后显然是无法突破内卷怪圈的。 医疗器械本质上说白了是一种制造业,制造业+医疗属性才是医疗器械的全貌。过往,不论产业界,亦或者是投资界,对于医疗器械的看法貌似基本围绕在其医疗属性上,对于其本质上的制造业特征更多的是忽视。 当前我国制造业“全而不精”、大而不强、小而散的问题很突出。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情况并存,而中高端制造处在产业链附加值更高的位置,痛点与价值共同推动着我国制造业高端化转型。这也是当前市场对并购重组呼唤声极高的原因之一,强强联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期待各细分领域出现能直抗国际化巨头激烈竞争的国产领导者。 高端制造业细分行业中,医疗行业(均为医疗器械公司)的净利润率、资产净利率指标均大幅领先于其他细分行业。2023年我国医疗行业净利润率达16.36%,资产净利率达6.38%;净资产收益率为8.48%,位居前列。其次,从市值规模来看,2023年我国医疗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16130亿元,仅位居高端制造业第七位;医疗器械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从手术量和进出口情况看,尽管近一两年医疗器械行业给人的体感是瑟瑟发抖,但实际却依旧欣欣向荣。艾昆纬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我国的手术量同比增长8%;血管介入领涨医疗器械市场,同比上升超10%;外科领域市场同比增长4.6%;医疗设备领跌医疗器械,同比下降21.1%;低值耗材同比下降2.8%。从进口来看,2024年1-7月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425亿元,同比增长了9.33%。这一系列数据进一步说明,国内器械的需求依旧是极其旺盛的,集采和政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也只会在短期造成动荡。 医疗器械万物皆可集采,行业参与者必须秉承这一原则展开后续的经营活动,积极拥抱集采才能拥抱未来。以医疗耗材为例,绝大部分领域早已展开了国采,整体的市场空间因而也早已打骨折。医疗设备因其耐用性更高,采购频次很多都要按年来计算,所以配套更多需要付费的技术产品服务,但因其技术壁垒相对更高,价格高,其想象空间很大;但由于耗材相较于医疗设备具有更高的采购频次,笔者理解其更像消费品,技术门槛相对更低,更容易商业化,低质耗材重量,高值耗材重量也重价,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笔者认为这也是为何产业界和资本 基于普遍性对策无法实现,笔者在此就回归到医疗器械的本质:医疗属性+制造业属性。由于上方讨论医疗属性较多,因此下方将主要围绕着器械企业的制造业属性展开。 中国制造业投入严重不足,“大而全”,创新能力较弱。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结构分散,流向技术创新型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不足50%,大幅低于美国80%的水平。当下,我国创新的产出落后于美日德,产品创新上,中国无论是企业数量占比还是收入贡献都较低,尤其是新产品(对市场而言的全新产品)创新。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较弱的另一个直观表现在于核心材料、核心工艺的缺失,谁直白一点就是我国现阶段的制造业发展地基极其不牢固,进而也严重阻碍向更高端迈进。 另外,近些年,中国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获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也从侧面反应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在逐渐走出一条真正创新、全球领先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据FDA数据,截至2023年底,已授予933种突破性器械称号,获批上市的仅有95家,可见美国FDA突破器械认定的含金量以及获批的高难度。 产业转型升级,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是历史发展所需。中国制造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奉行“微笑曲线”的发展理论——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价值链低端,是一个很难创新的、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环节,附加值更多体现在设计和销售两端。 “武藏曲线”是根据该研究所对日本的制造业进行调查,组装、制造阶段的流程有更高的利润,其不针对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业,要能够通过加工制造组装环节获得较高的利润率。与微笑曲线呈现截然相反的结论。除此之外,很多德国隐形冠军成功的案例也与“武藏曲线”理论不谋而合,也进一步证明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制造和组装环节有最高的附加值,高端制造应当围绕制造和组装进行深挖。 进一步来说,“武藏曲线”的关键在于企业掌握了市场的变化确定最佳出货、对材料和零部件进行最佳采购以减少库存;具体来说,适合“武藏曲线”的制造企业的发力点:①前端要具备和原材料供货商的谈判能力,让供应商让利;②后端要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把握最佳的出货时机,控制好库存和流通环节,获取更高的利润空间。需要企业匹配更先进、更精细化的管理方式。 综合来看,如果在生产组装环节没有自身特有的专利技术或技术壁垒,在参与产业链分工时必将面临红海竞争,这种类型的企业,在强化自身生产能力的同时,要努力向曲线两端延伸,前端加大研发投入,后端加强品牌和渠道建设,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对于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独特工艺和专利技术的制造产品,就可以在生产制造环节获取产品的定价权,提高更多量身定制的、有差异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灰度创新”,即围绕制造业结合部而产生的创新,它不是发生在企业内部,而是发生在企业之间、组织之间,甚至扩展到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相互协同与组合;创新的发生处属于交叉地带(如研发与制造的交叉地带、制造与市场的交叉地带),边界不清晰,呈现灰度特征。 随着医疗集采、医疗反腐等政策的深入、常规化推进,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虽仍旧保持着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业内参与者经历着至暗时刻——龙头效应极为明显,大者恒大、强者恒强,大多数公司的产品卖不出去;价格战而非基于产品品质的商战此起彼伏;一级市场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器械公司IPO通道基本被斩断;医疗二级市场在今年所有板块中是表现最差之一,长期低位徘徊等。 结合高端制造的九大特征,笔者认为具体到医疗器械公司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内卷破局: 宏观环境急剧变化,资本在退潮,企业先烧钱后赚钱的模式不再,确定性和稳健成为焦点。近一两年来,器械公司基本都在追逐自身现金流,花钱越来越“小气”,降本增效已然成为企业管理目标。但目前“拧毛巾”式的成本节降策略还是主流,也听说过很多奇葩的降本动作——产品研发完立马辞退研发团队、各种理由给牛马降薪管理层却加薪等。 在此笔者借用《增长五线》公式:企业增长红利=宏观经济红利+产业经济红利+模式增长红利+运营增长红利。但企业降本增效应该更多围绕企业管理运营来说,对于高品质生产的投入必须维持增长,高品质的产品是顺利商业化的前提,也是企业在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是商业化竞争中不断获取增量市场的重要路径。 器械企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灰度创新能力,必须与客户和产业链的供应商保持高密度互动,医工结合的持续创新才能确保长期向上发展。以德国制造业隐性冠军企业为例,无论是领导人还是蓝领工人,都要花25-50%的时间与客户交流和接触,以深度了解和融入客户的需求,开发出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将医工结合、深入把控客户真实需求作为企业研发运营首要指导原则。 此外,因中国医疗器械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深度转型升级的时刻了,不主动向高端制造迈进就很难进行全球化竞争。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可以注重打造自身生态圈,加强同科研院所联系,强化对基础研究的资金、资源投入,第一个吃螃蟹的几乎所有的溢价最高,更能赢得全球认可。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仅有0.3%的研发投入投到了基础研究,远低于美国(7%)、日本(8%)、德国(6%),超95%投到了试验发展及其他方向。 从另一方面来说,器械创新除了基于基础研究的颠覆性创新,一般都是迭代式创新,这对工艺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医疗器械不需要很多科学家,它们是资深工程师和临床端的天下,工程师的工艺积累极其重要,这一方面无法轻易被人所抄袭,另一方面即使被抄袭也只能一知半解,工艺有着极高的技术壁垒。 医疗器械,特别是高端医疗器械属于精密制造业,对于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需求更为旺盛。鉴于我国专业性的技术工人以及工程师队伍缺口较大,充满创新活力的资深人士极为稀缺,不少公司都极为注重内部培养,提供各种培训、学习、成长的机会,对于公司员工来说持久的学习能力就很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公司在人才队伍建设时,既要看中过往,更要看重随着公司日益发展的学习能力,同时保持组织的创新活力。 医疗器械企业必须梳理清晰自身业务管理逻辑,捕捉到关键变量和数据,建立高效的数据分析支撑的决策体系,形成系统性的管理体制。医疗器械企业的供应链往往非常复杂,涉及上百个市场和渠道的数千个SKU。大多数公司都使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创建大量细分市场分类以满足不同的服务、库存和成本目标,传统供应链管理缺乏精确性。库存过剩,生产、物流和库存持有成本持续升高是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存在的显著问题。因此数字化是医疗器械的趋势,其可帮助企业在将所有变量尽量细化的同时,持续做出最佳决策,减少信息差。 最后,“卷王陷阱”指技术范式转变后,“卷王”企业没有及时调整既有专注工艺创新和成本领先的战略重心,不仅因其老旧技术和落后产能失去市场竞争力,还因密集的资本支出遭遇财务危机,最终折戟的现象。 过分关注以成本为核心的竞争战略,强调通过产能扩张实现规模优势,通过制造环节的工艺创新实现成本降低,却忽视了真正构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和产品创新战略,落入了卷王陷阱。跨越卷王陷阱的关键之一是深化对行业内技术轨迹流动规律的理解,密切关注全球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来源:Sam的行研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