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准医疗行业在疫情后开始下滑?疫情期间,精准医疗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无论是核酸检测、基因测序,还是远程医疗,都成了资本追逐的热点,许多公司业务爆发式增长,融资估值水涨船高。但让人意外的 ...
为什么精准医疗行业在疫情后开始下滑? 疫情期间,精准医疗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无论是核酸检测、基因测序,还是远程医疗,都成了资本追逐的热点,许多公司业务爆发式增长,融资估值水涨船高。 但让人意外的是,疫情结束后,很多精准医疗公司却开始步履维艰,不少企业甚至陷入业绩下滑、裁员甚至倒闭的困境。 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这个曾经被视为“未来医疗”的行业会迅速遇冷?这种下滑是短期现象,还是有更深层的问题? 疫情红利的消失:从高峰回归平静 在疫情期间,医疗健康成为全球焦点。精准医疗领域中的许多技术和产品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关注。 核酸检测成为全民刚需,数字医疗因隔离政策被大范围推广,然而,这些需求大多是“特殊需求”,具有明显的时效性。 疫情结束后,核酸检测市场几乎一夜之间消失,许多以此为核心业务的公司陷入了“失血”状态。 同时,远程医疗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回归疫情前水平,一些公司完全依赖于这波红利而快速成长,但当红利消失时,真实的市场需求远没有预期中那么大。 行业“过热”后的回调 疫情期间,精准医疗行业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当时的扩张更多是为了迎合疫情的临时需求,而非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过热的市场带来了几个后遗症: 1、资本退潮,融资变难:疫情结束后,资本市场对高风险的早期项目热情减退,那些依赖融资续命的公司开始面临生存危机; 2、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基因检测、伴随诊断等领域,许多公司技术能力相似,产品缺乏差异化,市场上开始出现恶性价格战; 3、人才成本过高:疫情期间,公司为了扩张争抢人才,抬高了薪资成本。但当业务规模收缩时,这些人才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 疫情“放大”了市场潜力,但这并不代表市场真正具备如此大的需求规模,当热潮褪去,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正被市场无情淘汰。 精准医疗领域高度依赖政策的支持,而疫情期间的一些特殊政策在疫情后逐步取消。 显而易见的是审批周期延长,疫情期间的应急审批机制让许多产品得以快速上市,但疫情后监管机构逐渐恢复常规审批流程,企业的产品上市周期被大幅拉长。 其次是集采的压缩效应,体外诊断产品(如核酸试剂、伴随诊断试剂)被纳入集采范围后,价格被压得非常低,直接削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再者,国际政策的限制,美国对基因测序设备和技术出口的限制,影响了部分中国精准医疗企业的全球布局。 这些政策变化让精准医疗企业的商业化难度进一步加大,尤其对一些初创公司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精准医疗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但从技术走向市场并不容易,这个领域有两个典型问题: 1、研发周期长,回报见效慢:精准医疗领域的创新,比如新药研发、基因治疗技术,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投入。 而许多公司在疫情期间快速扩张,但后续资源跟不上,导致项目进展停滞。 2、商业化路径模糊:技术虽然先进,但能否真正变现是另一回事。比如,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一度火热,但消费者在第一次购买后复购率低,市场增长开始放缓。 精准医疗企业如果不能快速解决技术和商业化之间的矛盾,就很容易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局。 疫情后,全球经济的波动也对精准医疗行业产生了连锁反应: 资本更理性,投资机构开始聚焦于那些已经有清晰商业模式和现金流的项目,许多“讲故事”的公司失去了资本的关注; 消费者需求回归理性,疫情期间,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达到顶峰,但随着疫情结束,这种热度逐渐回归正常; 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出现了明显降温,消费者更愿意花钱在“看得见效果”的医疗产品和服务上。 精准医疗行业下滑背后的深层思考: 1、红利期不能掩盖行业痛点,疫情期间的高增长,让很多企业和投资者忽略了行业的长期结构性问题,比如技术同质化、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等。当市场回归平静,这些问题迅速显现; 2、行业需要“硬核”技术和长期策略,精准医疗作为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只有技术扎实、市场策略清晰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依赖短期风口的企业,很难在竞争中长期立足; 3、政策变化是双刃剑,政策支持是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的加速器,但政策调整同样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如何适应并利用政策变化,是企业必须解决的课题。 对未来的思考:精准医疗的机会在哪里? 虽然行业整体下滑,但精准医疗领域并不是全无机会。比如, 细胞与基因治疗:这类技术仍然是未来5-10年的核心增长点,尤其是肿瘤免疫和罕见病治疗领域。 液体活检和伴随诊断:这些技术在精准诊断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市场需求稳定且增长空间明确。 AI驱动的精准医疗:数字化和AI工具在医疗诊断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潜力巨大。 精准医疗的下滑是短期现象还是行业洗牌? 疫情的结束,既是精准医疗行业的分水岭,也是一个“挤泡沫”的过程,那些没有技术壁垒、依赖短期红利的企业会逐渐被淘汰。 而真正扎根技术和市场的企业,将在这次洗牌中找到新的增长机会。 来源:精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