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的集采路径已经清晰

解读 鹏哥
2024-11-28 15:45 488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医工研习社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众所周知,高端CT领域有两个非常优秀的解决方案:双源CT和宽体CT。不过,未来我们或将看到一个新产品:双源宽体CT。从产品力角度,应该是非常好的,也很难不好,毕竟堆硬件到极致;但从商业价值和临床价值角度,应该 ...

 众所周知,高端CT领域有两个非常优秀的解决方案:双源CT和宽体CT。不过,未来我们或将看到一个新产品:双源宽体CT。从产品力角度,应该是非常好的,也很难不好,毕竟堆硬件到极致;但从商业价值和临床价值角度,应该不如光子计数CT和5T磁共振,毕竟AI+双源/宽体CT的解决方案已非常成熟,基本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在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下,如果这台CT卖3000万+,愿意买单的医院应该不多;但如果2000万甚至还不到,那简直业界良心。产品和价格就像天平的两端,当好的产品碰上符合客户预期的定价,顿时就会引爆市场。

毫无以为,推出双源宽体CT的企业一定不是傻瓜,其敢这么做,或许提前窥探了“天机”:集采,届时砍掉了中间商,企业高兴、医院高兴、医保高兴,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大范围医疗设备集采一定是会到来,但到底什么时候?我们不得而知。目前来看,未来3年最迟5年或将大范围集采。那么,集采将以怎样的方式到来?我们要提前做什么?能获得什么?这都是需要思考的,我们开启2024年第六次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1.医疗设备必然大范围集采

无论是患者端还是医保端,三个核心收费内容是医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其中,医药支出占总医疗费用的50%,高于发达国家10%~20%的平均水平,容易引起卫生费用结构的不健康发展,因此医药成为了第一个必须要被集采的对象。

在成功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两票制、零加成后,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标志我国药品国家组织集中采购的时代正式开启,医药也成为我国集采成功的榜样,将进入常态化制度化集中带量采购。

医疗器械又重点分为耗材、试剂、设备三大类。尽管设备规模最大(约占60%左右),但由于其分散性、复杂性及个性化,以心脑血管、骨科、牙科、眼科重点区域为代表的高值耗材成为了第二个被集采的对象,迄今已经历数十次省级集采、数十次区域联盟集采和四次国家集采。

医疗四大集采类别(原创,红色代表未启动或未大范围启动)

药品、耗材是五方会谈:医院、医生、医保、患者、企业,博弈的核心是医院、医生和医保。在零加成和DRG的背景下,医院、医保的利益是一致的,药品、耗材集采的实施非常顺利。

很多时候,只要医院和医保的利益一致,就一定会推进下去。

与药品、耗材不同,试剂和设备则是四方会谈:医院、患者、医保、企业,博弈的核心变成了医院和医保,因为以检验和影像为代表的医技是医院收入大头,但也占据医保支出的20~30%。

在DRG“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激励机制下,“降本”成为了自负盈亏的医院保持效益的关键手段,在检查检验互认、技耗分离之后,体外诊断试剂成为了第三个被集采的对象。

尽管还没有开展国采,但省级和省际集采已开展数次,涵盖分子诊断、免疫诊断、生化诊断等细分领域。与此同时,IVD集采也间接成就了国产头部体外诊断企业,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罗雅贝西”的垄断格局。

如今,大面积解决了医药的问题、高值耗材的问题,一定程度解决了医学检验的问题,如今就剩最重要的医学影像问题。有人说,影像设备很复杂且体量很小,很难集采,能否不集采?

貌似不行,因为所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离不开影像,我国每年开展约8亿次放射诊断,这个数字就足以回答这一切。因此,上海、安徽、福建、海南、四川等省市均在摸索医疗设备带量采购流程与推进方案,但医疗设备集采真的很难。

2.医疗设备集采困境

医疗设备有多种分类方式,如诊断与治疗设备,有源与无源设备,一类、二类与三类设备。我们今天用另一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医院,也更有助于从盈亏角度分析。

1)通用医疗设备,存在于各科室,最典型的便是生命支持类设备,如监护类(监护仪、心电图等)、器官支持类(呼吸机、麻醉机等)、急救类(除颤仪、输注泵等),其特点是量大,但医院基本不赚钱。在市场方面,每年均需要大量更新,国产进口相当。

2)专科医疗设备,仅存在于个别科室,如牙科类、妇科类、康复类、眼科类、内镜类、激光类等设备。其特点是量少,除眼科、牙科、内镜外,其他设备医院也基本不赚钱。在市场方面,每年仅少量更新,进口品牌占优势,国产越来越好。

3)大型医疗设备,存在于放射科、放疗科、核医学科等,其特点是量少,放射科普遍显著盈利,但大部分医院的放疗科、核医学科仅保持盈亏平衡、甚至亏钱。在市场方面,每年仅少量更新,进口品牌占优势,国产越来越好。

相较于医药、耗材、试剂,医疗设备集采是比较难的,因为:1)医疗设备虽总体规模大,但是类别繁多,不容易带量采购执行;2)医疗设备是高度个性化,每家医院的需求都不尽相同,集采的标准化配置很难满足“大众”需求;3)医疗设备不是一锤子买卖,还涉及全生命周期的售后服务,尤其医院的大量医疗设备是亏本的,导致厂家的售后服务更是主打“交个朋友”,而这些都是集采时要充分考虑的。

因此,合理的集采路径应该从医院保有量大的通用医疗设备开始、再到医院不太赚钱的专科医疗设备,最后到医院比较赚钱的大型医疗设备,即越复杂、越稀缺的设备越难集采。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前两类医院普遍并不赚钱,对医院影响并不大,尤其是高价值低使用率的专科类设备已成为医院的负担,我们相信医院是愿意集采的。

不过,我们看到的每次医疗设备集采都是反其道而行,均将CT、MR为代表的大型医疗设备作为集采重点,这类设备恰好是医院最不愿意集采的,因为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大,小医院指望通过这些设备实现“弯道超车”,大医院指望通过这些设备保持“大者恒大”。

但,我们千万不要认为顶级设计“不懂业务”。无论医疗设备如何分类,从医保角度医疗设备就分为两类:对医保影响大的和对医保影响小的,因此大型影像设备集采是必然的,其对医保的影响最大,仅次于医药、耗材、试剂的第四大影响因素,也必将成为第四个被集采的对象。

因此,在医院自负盈亏的大背景下,当下的矛盾是医院需要影像检查保持效益和医保需要降低影像检查支出的矛盾,一旦解决这一矛盾,大范围的医疗设备集采就会到来。

3.国家在下一盘大棋

2024年9月,国家卫健委正式对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作出了部署,每年选择2-3个地区为重点来推广三明经验,5年内实现全覆盖

必须得说,不管三明医改的争议有多大,但其目的是对的,即让医保回归绝大多数疾病的治疗和绝大多数人的保障的目的,让基本以上的医疗需求成为公立的特需部、私立医院,自费或走商业保险报销。

可能的医疗设备集采路径(原创)

我们应该相信国家“边落实边磨合”的能力,如今已大范围推广的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区域医疗中心、紧密型县域医共同体、DRG均出自三明医改。相信随着三明政策的全面铺开,一定会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医疗建设发展的医改之路。与此同时,随着三明医改的全面铺开,大范围的医保设备集采的路径也清晰了:

1)通过DRG、检查互认、分级诊疗,一定程度降低检查量,让医院不显著靠检查创收

2)通过三明医改,进一步调整“医、药、检”的收入结构,大幅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如从三明医改将“医、药、检”从2011年的18.4:60.1:21.5优化为2023年的46.1:29.8:24.1;再通过年薪制,进一步将医生收入与检查脱钩,并辅以财政补贴,实现不靠检查养医

3)当检查收入不影响医生收入和医院效益,设备开始回归本质,成了医生诊疗的工具,便是大范围医疗设备集采的开始。

4)医疗设备集采的下一步,一定是降低相应集采设备的收费标准,否则集采便失去了意义。比如,我们看到某些省份已开展数年的大型医疗设备集采,但没有降低收费;还比如,我们也看到某些省份,降低了收费标准,但并未将设备价格打下,反而可能会增加检查量,这都是路径错误。

5)在DRG背景下,当医疗支出中占比最大的医药、耗材、试剂、设备均实现集采,医保逐渐走向良性循环,而这并不是医保改革的终点,反而是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4.建立集采临床应用评价中心

现阶段,医用设备集采只在个别省份进行,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安徽集采和上海申康集采。虽然口碑不尽相同,但这两种本质上一种集采方式,即平行分包模式,医药、耗材、试剂基本均采用此类模式。考虑到单一种类设备集采规模不够大,如今又兴起了一种整体打包集采模式。

1)平行分包模式,设备分类别集中采购,由设备生产厂家直接投标,相当于“一票制”,大部分设备集采均是此类。优点:理性;缺点是:招标部门需要较强的专业素养,需要更大规模才能发挥集采优势。

2)总分包模式。将多种设备整体打包采购,由于涉及多种医疗设备,单一设备厂家难投标,由大型经销商承接,相当于“两票制”,河南安阳集采便是此类模式。优点:进一步发挥集采优势,以量换价;缺点:宏观,价格将成为最核心因素。

当前,医疗设备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技术、质量、服务、价格等方面。随着集采的推进,价格因素更加突出,但这并不意味“价格为王”,因为无论集采何种模式进行,都需要充分考虑医疗设备目前具有较差的同质性较差,不同品牌差距明显。

一个很典型的案例,2022年底疫情刚放开时,全国都在抢医疗设备,用医疗机构的话说:真是开了眼了,震惊于其品质之差,彼时采购的设备就一直闲置在仓库,无人问津,委实属于浪费国有资产。

因此,我们建议,应该以省为单位建立集采临床应用评价中心,进行采购前评价和采购后评价。采购前,建立各类设备的同品种设备一致性评价标准,通过的纳入集采候选库,从这个角度,集采对我们是好事,总比买一些乱七八糟的设备强;采购后,建立各类设备的临床使用评价指标和验收标准,防止出现“采购前卖家秀、采购后买家秀 ”的情况,这才是真正对医疗机构有意义的集采。。。

来源:医工研习社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