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些朋友聊天时,他们都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建哥,我都35了,感觉公司不再重视我了。公司现在就希望招年轻人,现在的机会真的太少。”其实,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越来越多的35岁+生物医药人,开始感受到 ...
最近,和一些朋友聊天时,他们都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建哥,我都35了,感觉公司不再重视我了。公司现在就希望招年轻人,现在的机会真的太少。” 其实,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越来越多的35岁+生物医药人,开始感受到职业发展的瓶颈。 尤其是在行业技术更新飞快、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这种焦虑几乎是普遍现象。每个人都在问自己:35岁以后,我还能干多久? 今天来聊聊我对35岁之后职场发展的几点思考。这个阶段真的没有机会了吗? 其实,机会始终存在,只不过它属于那些愿意重新调整方向的人。 35岁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焦虑? 不管是研发岗还是市场岗,35岁之后,职业上的压力其实是多方面叠加的。之前我分享的一篇思考笔记(近期生物医药企业裁员的观察与思考),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 技术人员的焦虑 一位做NGS技术研发的朋友最近总和我说:“感觉自己越做越像螺丝钉。”原因很简单,他的工作方法已经稳定,流程变得机械化,而团队的晋升通道又很有限。 对他来说,每天都在干活,但看不到未来。 商业岗位的挑战 如果你是做市场或销售的,这几年的变化可能感触更深。医疗反腐政策的推进,打破了许多原有的客户关系链,大家不得不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而35岁之后,体力和精力也大不如前,跑市场、拼资源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越来越吃力。 行业环境的变化 更大的问题来自外部环境:疫情红利退去,资本退潮,裁员和成本优化成为常态。(为什么精准医疗行业在疫情后开始下滑?) 而与此同时,AI、生物信息学这些技术浪潮快速崛起,让人感觉不跟上新技术就会被淘汰。 35岁后,机会还在,只是方式变了 虽然焦虑确实存在,但我并不认为35岁以后就没有机会,相反,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 一、找到你的“不可替代性” 35岁之后,你的竞争力不再是体力和执行力,而是经验和稀缺性。那些真正高薪、稳定的岗位,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岗位;(70%的岗位都容易被替代,你的职业有抗风险能力吗?) 比如CMC工程师:一个好的工艺开发专家,直接决定了新药能否顺利上市,而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和经验判断; 再比如市场准入经理:随着医保谈判和政策环境的复杂化,这种懂政策、会协调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跟上技术浪潮,打开新的可能性 技术的更新可以是挑战,也可以是机会。如果你是研发人员,了解一点生物信息学,比如学习R语言、Python,或者熟悉AI辅助的药物筛选流程,会让你的技能更有市场价值。 如果你是商业岗,掌握数据分析工具,也会让你在新的商业环境中更有竞争力。 三、从执行者转型为领导者 35岁后,你的成长重点可能不再是“干了多少活”,而是“带领团队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需要你逐渐从技术或业务的单点突破,转向团队协作和战略规划。领导力的提升,才是你突破职业瓶颈的关键。 相比之下,那些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不愿接受变化的人,常常会发现自己越走越窄。 问题不是行业不要他们,而是他们没能跟上行业的节奏。 如果你也在35岁之后的职业阶段感到迷茫,不妨从以下几点开始: 问问自己:我现在做的事情,能否被别人轻易替代?如果答案是“能”,那就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学习新技能,或者转型到不可替代的岗位,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AI辅助研发……这些领域正是生物医药行业的“金矿”。即使你现在不在这些领域工作,也可以通过关注相关知识,找到切入点。 技术和经验很重要,但35岁之后,沟通能力、领导力、战略眼光会变得更为关键。如何带领团队,如何协调资源,如何为公司创造更高价值,是这个阶段需要重点思考的。 写在最后:年龄只是数字,行动才是关键! 35岁后,生物医药行业的机会并没有减少,它只是要求你更加主动地适应变化。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价值,而你的选择,决定了你能否抓住这些价值。 来源:精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