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头部CXO药明康德宣布迎来公司24岁生日。不得不说,这家公司的第二个“本命年”过得有些挑战,但纵观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企业的发展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整体来看,药明康德一次次以前瞻性判断与卓越的 ...
最近,头部CXO药明康德宣布迎来公司24岁生日。 不得不说,这家公司的第二个“本命年”过得有些挑战,但纵观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企业的发展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整体来看,药明康德一次次以前瞻性判断与卓越的执行力,始终保持着稳健发展,成长为了医药行业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这家公司是怎么发展壮大的?未来又有哪些可能性?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 01 初见:瞄准研发痛点,夯实质量基础 回看过去24年的生物医药发展史,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末和2000年全年,美国先后有6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集中上市,产业临近新一轮周期爆发的前夜。 但新药研发始终跨不过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痛点”。位于美国生物医药重镇波士顿的Tufts Center曾统计1995年至2007年上百种药物的研发成本,发现从药物的临床前靶点筛选到最终上市,平均至少13.5年,花费在8亿美元以上,资本化后的成本更是高达20亿美元。 看到了这一全球性的困境,2000年,药明康德顺势而生,并且从创立伊始就立定了要走“赋能者”路线,希望能以高质量的服务,提升药物研发成功率,降低新药研发门槛和成本,加速新药的开发进程。 更富远见的是 ,这家公司从创立之初就有着面向全球的决心,但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路。 硬件方面,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是,当时想在中国买一个进口通风橱价格非常昂贵,药明康德的几位创始人在坚持国际标准的同时,一个个“亲自上阵”:有人根据此前的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手绘现代通风橱草图,有人依托工程背景,找到制造商,进一步将草图变为设计图,再将设计图付诸实现。整个过程可谓“大费周章”。 而在“软性”的体系方面,把时间倒回21世纪初,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在中国都还不是普及的概念,但药明康德从最初运营时,就以全球最高的质量标准要求自己,先后拥有中国第1个获得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双认证的GLP临床前实验室、中国第1个获得OECD以及NMPA认证的GLP/GCP生物分析实验室,等等。 在那个信息传递还不发达的年代,无论是接受全球机构的核查,还是迎接客户审计,都颇费周折,但回头看,前期的“周折”都是值得的。 凭借过硬的质量基础,药明康德很快获得了全球大药企的信任,这其中包括默沙东、辉瑞、强生等全球顶尖药企,不少大客户与其已经至今合作了超过20年。 02 远见:服务“长尾”,为创新注入活力 不得不看到的是,从2000年至今,创新药蓬勃的发展景象在美、欧、亚“多点开花”,全球医药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模式变革。 过去,大型药企是产业中研发生产的绝对主力,但随着技术的突破、人才的积累、资本的放开,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Biotech),乃至虚拟公司和个人创业者在过去几十年间大量涌现,全球目前每年约有1000家生物制药公司成立,其中80%以上是小型企业。 与前者不同,Biotech往往更加专精于某一垂直领域,需要快速推进研发管线至一个个里程碑,以此获得融资或License-out机会,驱动自身的长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时间或足够资本自行建设其研发项目所需的实验室和生产设施,对由概念验证到产品上市的“一体化”研发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像药明康德这样的CXO就更有可为。 图片来源:2024年药明康德投资者开放日 但在Biotech兴起的初期,许多CXO仍然更倾向于服务大药企。早在多年前,药明康德提出“长尾战略”,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号是,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人,一个想法,一张纸,一支笔,一张信用卡,在药明康德的赋能平台上就能进行新药研发。” 换句话说,无论公司体量多小,药明康德都愿意不遗余力地助力其实现想法。 知名行业媒体STAT News曾刊载过一个惊险又精彩的故事: Terran Biosciences,一家专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小型新锐公司,曾在短短6周内想要快速合成超过240个复杂的化合物分子,完成全套药性评价工作。他们曾寻找多家CXO,对方均表示没有办法完成,药明康德最终“接单”。 根据公开报道,化合物合成阶段,药明康德调集来自3个基地、超过200名研发人员,多条技术路线同时进行;药性评价团队同步配合响应,无缝衔接合成化合物的测试;子公司合全药业则为项目提供工艺放大服务;最终这个跨基地、跨部门的项目得以在6周内全部交付。 Terran Biosciences创始人兼CEO Sam Clark公开表示,“如果不是药明康德,我们不可能达到现在这样的新药研发速度。我们曾在多地考察,但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在短时间内为我们组建一支200多名科学家的队伍来投入一个新项目。” 图片来源:2024年药明康德投资者开放日 这样的故事在药明康德的历史上还有很多。 如今的医药产业圈恐怕已经没有人会否认“长尾”所带来的创新活力,大药企为了寻求更多机会,扩充自身管线,仅2024年上半年,就有包括赛诺菲与Novavax、Viatris与Idorsia、诺华与PeptiDream等多个破亿美元的大型交易达成。 而由于长尾战略布局早,药明康德早已赢得了一大批前沿创新者的信任,过去一年服务了6000多家药企。有的创新者甚至辗转多家企业,但每次仍然选择这家服务商。 专注于研发严重的神经肌肉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法的PepGen 公司首席执行官James McArthur 今年就公开表示,自己曾在三四家公司工作时都选择与药明康德合作。他此前所在的开发小分子药物的公司曾试图寻找一家本土制造商来帮助开发该公司的第二阶段材料,但是“找不到任何一家能像药明康德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公司。”在他接触的供应商中,只有药明康德提出了最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且做得非常扎实。 连续创业的行业“老兵”John Hood原是Impact Biomedicines的首席执行官,他对媒体回忆,早些年,他们需要大量的起始原料,其他的供应商在评估后认为需要12-14个月才能生产,但药明康德仅用4个半月就完成了这一项目,不仅领先其他CXO服务商,甚至比客户要求的原计划提早了一个多月,比原定的50公斤多交付了19公斤,且交付物纯度极高。2021年,Celgene公司宣布以70亿美元收购Impact Biomedicines。 药明康德的服务已经贯穿John Hood职业生涯中所在的三四家公司,包括其近些年创立的专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癌症创新疗法的Endeavor Biomedicines,这家公司今年刚拿下超过1.3亿美元的C轮融资,有望为患者带来突破性的疗法。 03 洞见:CRDMO引领,创新浪潮不缺席 这些故事的背后实际上还有一个隐藏信息,除了药明康德“愿意”做这些颇具挑战的项目,更重要的是,药明康德“能做”。 在医药领域,“能做”任何一个环节、一个能力、一种规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药明康德却真正做到了“全面布局”。无论从能力规模上,还是对新药研发流程的覆盖度上,药明康德都是业内领先的。 在创始团队亲自打造通风橱的时候,药明康德还只提供化学合成的服务,但通过这些年稳扎稳打的能力规模扩建,这家公司的服务逐渐覆盖新药从早期发现和研究(R)、开发(D)、再到生产(M)的全流程,并且能够覆盖所有创新分子类型。 图片来源:药明康德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演示材料 这种一体化、端到端的服务,被药明康德称为“CRDMO业务模式”,其不仅能够赋能当下,更迷人的是可以帮助洞见和捕捉未来,这已经成为了这家公司“护城河”般的优势——因为比传统CDMO多了一个“R”,CRDMO更能够及早洞见创新趋势,并通过对R、D、M环节的一体化推进,让前沿的创新需求被“后端”业务尽早察觉,快速进行前瞻性布局。 众所周知,药明康德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而R, D, M全流程打通、全能力覆盖,让这家公司离自己的愿景前所未有地接近。 举个近期的例子,过去12个月间,以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降糖减肥药在全球范围内大热,相关临床候选合成类药物数量从51个增长到79个,增速为55%,而药明康德赋能的项目则从10个增长到18个,增长了80%。 这些机会是如何抓住的呢? 在GLP-1类药物中,多肽类药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早在2011年,药明康德就开始布局多肽研究和测试能力,开发及生产端也因此及早感知风向。今年年初,药明康德宣布位于常州与泰兴的两个基地的多肽生产车间正式投产,多肽固相合成釜总体积提升至32,000升,仅12个月内就提升了20,000升,至今年年底,预计还将提升至41,000升。无论是布局开始的时间、投产的速度,还是已建成的新分子产能,都在全球范围内领先,对医药行业和患者都意义重大。 在24岁“生日”的前夕,药明康德发布三季报,其“R”端的引流仍在增长,在过去十二个月里为客户成功合成并交付超过45万个新化合物,同比增长7%。 处在新药研发早期的“R”端项目普遍投入大,但成功率低,相较于后期投入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但药明康德的CRDMO模式以其海量分子覆盖足以网罗“确定性”。我们可以大胆揣测,无论未来出现什么创新浪潮,药明康德都不会缺席。 04 预见:跨越一个又一个周期 翻看行业发展数据,在过去的24年里,产业的热潮起起落落,FDA获批的创新药波浪式上升;而在过去8年,全球医药市场投融资历经先升后降,至去年底开始显著回暖,可被视作又一个周期收尾。 图片来源:2024年药明康德投资者开放日 在这8年里,大部分的CXO公司也随周期波动发展,但药明康德的财务表现始终展现出过人的韧性。 以前瞻战略跨越周期,这已不是药明康德第一次;而在CRDMO的引领下,相信这样的故事还将持续书写。 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控制周期不出现,但总有一些公司,能够以前瞻性的眼光洞见趋势,提前快速布局,最终以强大的韧性保持长期稳健的发展。 来源:阿基米德Bio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