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竞争白热化,医疗器械要凉了?

解读 鹏哥
2024-12-20 14:10 25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Sam的行研笔记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中国大陆医疗集采常态化、制度化已是共识,但抛开产品性能先不谈,当下医院终端似乎也并不是很在乎产品力,国内医疗各细分领域的产能是严重地供大于求,笔者估计集采产品价格不可能稳定,只会不断下探!而产品质量到 ...

 中国大陆医疗集采常态化、制度化已是共识,但抛开产品性能先不谈,当下医院终端似乎也并不是很在乎产品力,国内医疗各细分领域的产能是严重地供大于求,笔者估计集采产品价格不可能稳定,只会不断下探!而产品质量到底有没有人在真正关心,我们就不得而知。

12月12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公布,可谓是激起了千层浪。本次中选药品涉及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精神疾病等领域。一共有近500家药企参与,最终有62种药品采购成功,234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中选率约在49.5%。但价格之低似乎是颠覆了大众的三观——相较于前九批集采平均降幅在50%左右,个别品种降幅超过90%,此次许多品种降价幅度堪称血腥,有50多个产品降幅超过90%,甚至于出现了多款1元甚至1毛钱以下的拟中选品种。业界人士惊呼,现在药品比塑料瓶还不值钱吗?

而对于此次极其白热化的集采竞争,原研外企全部选择退出,绝对不干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事;与此同时,在此次影响下,股市也在不断下探。

随着国内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近些年不断密集获批上市,产品商业化竞争的内卷蔓延至集采也将常态化,虽然官方一直在强调集采并不以追求最低价为目标,但作为国内医疗器械产品最主要的买方——医保,掌握着院内市场绝对的定价权,集采唯价格论似乎已成固有印象。第十批药品国采价格白热化竞争的集采结果对本次器械国采明显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极低价搅局是显著特征——这不最终外周血管支架最低也都被干到了2280元。

当下业界盛传的准备被上市公司并购的某创新医疗器械公司2024年预计可实现1亿元营收,但依旧很缺钱,不然也不会选择卖身这一条路。也反映了当下医疗器械市场的萧条以及已开启商业化的创新医疗器械项目的诸多无奈和极其难看的财务表现。

在医保局完成十四五时期集采总任务的冲刺年,械厂们需尽快做好多手准备吧,在当前集采的环境之下,不接受集采过程中无底线的低价就出局,而创新企业被干死的可能性极大。进一步加强成本管控、加快产品迭代和研发、加速海外拓展等是关键。那接下来对于可能密集获批的PFA、TAVR、冲击波球囊、手术机器人等是否会成为集采关注的重点品种,集采、医保、器械创新如何平衡我们拭目以待吧,集采后降价幅度到底如何我们也拭目以待吧。

对于医疗器械创投环境来说,形势不容乐观,创新任重道远!

随着集采在非理性路上不断狂飙,对于国内的械厂来说无疑更加艰难。在国内创投循环接力的良好生态还未形成之际,那些聚焦单品或者少数管线,且需要长期临床和随访的创新医疗器械公司无疑只会越发艰难,自我现金流已成为外界观察你公司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们知道真正创新的医疗器械产品往往在前期需要较多研发资金和较长时间的投入,而当下的资金避险情绪极高,早期项目仿佛已经被重新定义为:临床/随访已经做完,即将开展商业化。虽然过去一两年都在提投早投小、投差异化,但笔者和朋友接触下来感觉真实的情况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和资金真正关注创新研发,商业化之前的早期器械项目似乎要从一级市场剔除。

此外,器械单品相对于药,其市场天花板低很多,极少有市场规模达十亿及以上的单品,这也因此造成国内几乎所有的资金都偏好平台型器械公司,偏好拥有数条乃至十数条管线的创业公司,时至今日在实操层面偏好依旧如初。笔者认为这其实也能理解,器械单产品本身就很小,而器械集采会对原本很小的市场空间造成毁灭性的压缩——此次人工耳蜗据估算市场规模直接从20多亿市场被干成5亿左右,静脉支架市场就变成1亿多一点;加之国内良性的器械并购生态并未建立起来,因而即使再有差异化的单产品项目现阶段吸引力依旧很低。

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该类型公司为确保自身长期活下去,也在花费更多精力去做更多的现金流产品,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以供养其他需要持续输血的产品。笔者认为这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在大多数人眼中能力靠自身力量活下去的项目在当下是更为优质的项目,当然对团队就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挑战。但另外,笔者发现国外很多专注于差异化单产品的早期创新医疗器械项目,由于良好的创投生态,团队只需要埋头干研发,打磨出临床最需要的产品,最终并购也能实现极好的回报,而这其实是对的。因为搞创新研发、搞产品的人其实很难兼顾搞市场营销,分散精力往往很难做出好产品,聚焦才能干出事情。

再者一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搞能快速推向市场的非临床性、造血产品,也只会加速那些方向的内卷,加快那些方向产品的集采,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啥也没捞着!

综合来看,当下中国国内的医疗器械,创业生态其实是充满了矛盾,在很多方面陷入了无解的循环。家底不厚、资源不富足的团队在现阶段谨慎创业研发,前期资金自我垫付的可能性在快速加大,要做也多做做院外市场、自费市场的产品吧。

来源:Sam的行研笔记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