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在中国医疗改革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三明医改推行了一系列举措,包括薪酬制度改革等多方面的探索。从薪酬制度来看,经历了从2013-2015年实行公立医院书记(院长)、总会计师年薪制,到2015-2020年的“全 ...
三明医改在中国医疗改革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三明医改推行了一系列举措,包括薪酬制度改革等多方面的探索。从薪酬制度来看,经历了从2013-2015年实行公立医院书记(院长)、总会计师年薪制,到2015-2020年的“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再到2021年至今的全员岗位目标年薪制等阶段 。公开数据显示三明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由2011-2022年间从3.82亿元增长至20.44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年薪水平由4.22万元增长至16.34万元,其中医生平均年薪由5.65万元增长至20.11万元,2022年医生最高年薪达58.28万元 。然而,却有观点认为“三明医改后,医生必然降薪,已成定局”。这一观点主要源于一些实际执行中的现象。 1、被认为会降薪的原因 2、医生未必降薪的理由 (2)薪酬体系中的积极因素:工分制与二次分配机制,三明医改实行的工分制,通过基础工分、工作量工分和奖惩工分三部分来计算年薪,这使得薪酬与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直接挂钩。只要医生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工分,从而保障收入。而且二次分配机制确保了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避免了大锅饭的情况。这意味着努力工作的医生仍然有足够的机会获得合理的甚至更高的收入 ;岗位的动态调整与激励,全员岗位目标年薪制中的岗位并非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医生的技能提升、经验积累,岗位可以进行调整。例如,一个从初级岗位成长起来的医生,当他具备了更高的能力后,可以晋升到更高级的岗位,相应地,其年薪也会增加。这种岗位的动态调整为医生提供了收入增长的空间,说明医生在三明医改下并非必然降薪。 虽然三明医改后的薪酬制度调整让部分医生产生了降薪的担忧,但从多方面分析来看,“三明医改后,医生必然降薪,已成定局”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三明医改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在保障医院公益性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一个既能体现医生劳动价值,又能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薪酬体系。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各项政策的不断优化,医生的收入有望在新的薪酬体系下实现合理的增长,并与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匹配。(呵呵,希望大家理解,内容只能这么写) 今天就分享在这里,聊的有点远,有点大!谢谢各位,下期见! 来源:IVD青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