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安诊断:业绩下滑、机构加仓,股价见底了吗?

解读 鹏哥
2025-1-7 15:17 42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近年来,迪安诊断的业绩表现犹如坐上了过山车,大起大落。往前回溯,在新冠疫情爆发前的2017 - 2019 年,公司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营收分别达到 50.04 亿元、69.67 亿元、84.53 亿元,归母净利润也稳定在 3.5 亿元、3. ...

 近年来,迪安诊断的业绩表现犹如坐上了过山车,大起大落。

往前回溯,在新冠疫情爆发前的2017 - 2019 年,公司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营收分别达到 50.04 亿元、69.67 亿元、84.53 亿元,归母净利润也稳定在 3.5 亿元、3.89 亿元、3.47 亿元。

但疫情来袭,医疗检测需求呈井喷式增长,迪安诊断作为行业重要参与者,业绩也随之飙升,2020 - 2022 年期间,营收分别跃升至 106.49 亿元、130.83 亿元、202.82 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高达 8.03 亿元、11.63 亿元、14.34 亿元。

可随着疫情阴霾逐渐散去,问题接踵而至。

2024年10月24日,公司发布2024年三季度报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58亿元,同比下降10.1%;归母净利润1.31亿元,同比下降75.4%;扣非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下降72.2%。

细究业绩下滑缘由:

一方面,疫情期间为满足激增的检测需求,迪安诊断大规模扩张实验室、扩充员工队伍。

数据显示,实验室数量从 2020 年的 40 家增长至 2023 年上半年的 43 家,员工数量也从 2019 年的 8794 名迅速攀升至 2022 年的 13128 名。

疫情后,检测需求锐减,这些新增的资源一时难以消化,运营成本却居高不下,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另一方面,疫情催生的大量新冠检测业务退场,而新的业绩增长点尚未成熟。

过去,新冠检测收入撑起了营收半边天,如今这部分缺失,常规诊断业务虽有增长,却难以弥补巨大缺口。就像 2023 年上半年,剔除应急业务后诊断服务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23.73%,可整体业绩仍深陷泥沼,足见转型之艰难、挑战之巨大。

一、辉煌与困境:复盘迪安诊断发展之路

迪安诊断的发迹,要回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

1996 年,迪安诊断的前身公司正式成立,最初以代理医疗器械、试剂起步,在医疗市场的浪潮中摸索前行。

2003 年,公司迎来关键转折点,毅然转型投身独立医学实验室领域,开启了从产品代理商向诊断服务商的蜕变之旅。这一转型决策极具前瞻性,随着人们对精准医疗需求的不断攀升,独立医学实验室作为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市场潜力巨大。

此后,迪安诊断步入快速扩张期。

一方面,通过自建与收购双管齐下,不断拓展实验室版图,从区域逐步走向全国,构建起庞大的检测网络。

另一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仅提升了自身检测技术水平,还逐步推出自主研发的诊断产品,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2011 年,迪安诊断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医学诊断服务外包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这无疑是资本市场对其发展模式与潜力的认可,也为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公司借此平台加速资源整合与市场开拓。

新冠疫情的爆发,如同一场 “风暴”,将迪安诊断推向了业绩巅峰。

疫情之下,核酸检测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作为行业佼佼者,迪安诊断的实验室开足马力,源源不断地为各地输送检测服务。

海量的检测订单带来了营收的直线飙升,净利润也随之水涨船高,公司规模在短期内急剧膨胀,一跃成为抗疫战场上的关键力量,备受瞩目。

然而,疫情的潮水退去后,问题逐渐暴露。原本为应对疫情高峰而扩充的产能、人力,瞬间成为沉重的 “包袱”。

检测需求锐减,实验室设备闲置,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冗余,运营成本却依旧高企。

与此同时,疫情期间蓬勃发展的新冠检测业务戛然而止,而新培育的业务增长点尚不足以填补巨大的业绩缺口,公司业绩随之大幅滑坡,陷入困境。

二、深度剖析:业绩下滑的背后原因

(一)新冠 “后遗症”:业务结构失衡

新冠疫情期间,核酸检测需求爆发,迪安诊断的业务重心迅速向新冠检测倾斜。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新冠检测业务线,实验室日夜运转,检测试剂源源不断供应。

以 2022 年为例,公司诊断服务业务实现收入 126.74 亿元,其中新冠核酸检测业务就贡献了营收 80.39 亿元,占比超六成。

这种过度依赖新冠检测业务的模式,使得公司常规诊断业务的发展相对滞后。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核酸检测需求锐减,原本撑起大半江山的新冠业务瞬间崩塌,而常规业务由于前期投入不足、市场拓展缓慢,难以在短时间内填补业绩缺口。

2023 年,剔除新冠核酸检测收入后,诊断服务业务营收锐减至 51.87 亿元,足见业务结构失衡带来的冲击之剧烈。

(二)行业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承压

近年来,医疗诊断行业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

一方面,老牌竞争对手如金域医学等不断巩固自身优势,在技术研发、实验室网络布局、客户资源积累上持续发力。

另一方面,新的参与者也不断涌入,凭借差异化的技术、服务模式抢占市场份额。

迪安诊断面临着前后夹击的困境。在技术研发竞赛中,虽有投入,但成果转化速度不及部分对手,导致一些高端检测项目、精准诊断技术上稍显逊色。

在市场拓展方面,随着各地本土诊断机构崛起,迪安诊断异地扩张难度加大,部分区域市场份额被蚕食。例如在某些二三线城市,当地医疗机构与本土诊断企业合作紧密,迪安诊断难以渗透,整体市场份额增长乏力,业绩承压。

(三)应收账款隐患:资金周转风险

随着业务规模扩张,尤其是疫情期间大量承接政府、医疗机构的检测订单,迪安诊断的应收账款急剧攀升。

截至 2023 年上半年,应收账款高达 96.65 亿元,占总资产的 48.86%。这些应收账款账龄结构不容乐观,部分账龄较长,回款难度大。

高额应收账款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使得公司资金周转效率低下,还带来了潜在的坏账风险。

为应对资金压力,公司可能需要增加融资成本,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而且,在催收账款过程中,还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牵扯管理层精力,间接影响公司业务推进与战略布局,给经营发展蒙上阴影。

三、矛盾现象:机构为何悄悄加仓?

自2021年1月触顶以来,迪安诊断的股价一直处于震荡下跌的走势之中,已累计下跌超60%,现在似乎还没有止跌的迹象。

不过,股价的连续调整吸引了不少机构资金入场。

2023年三季报显示,华宝中证医疗指数基金加仓了迪安诊断17.55%,而UBS AG新进购买了迪安诊断1207.32万股。

截至2024年2月6日,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加仓15.89%,CITIGROUP GLOBAL MARKET LIMITED加仓4.88%,全国社保基金四一八组合加仓7.35%,此外还有易方达创业板指数基金、法国巴黎银行分别新进购入迪安诊断993.65万股和799.22万股。

(一)机构的 “逆向思维”:看好长期潜力

在迪安诊断业绩下滑、股价低迷之际,机构却逆势加仓,这背后实则有着深刻的考量。

从长期发展视角来看,迪安诊断作为第三方医学诊断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多年来积累的行业地位与品牌优势不容忽视。其在全国构建起庞大的实验室网络,服务覆盖超 90% 人口所在区域,为超 2 万家医疗机构提供 3000 余项检测项目,已然成为医疗诊断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机构投资者往往具备专业的研究团队与长远眼光,他们看中的是迪安诊断的 “硬实力” 根基。尽管当下业绩受挫,但公司过往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已结出不少硕果。

例如,其自主研发的多项诊断技术与产品,在精准医疗细分领域崭露头角;专业的人才梯队、成熟的运营管理体系,也为后续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机构相信,一旦公司完成业务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凭借深厚底蕴有望重回增长轨道,当下股价低谷正是入场布局的良机。

(二)行业复苏预期:提前布局抢占先机

医疗行业作为民生刚需,具备天然的韧性与复苏潜力。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常规医疗需求持续释放,体检、慢病管理、重疾诊断等领域呈现回暖态势。机构敏锐洞察到这一趋势,预判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将随之迎来新机遇。

迪安诊断凭借广泛的服务网络、丰富的项目经验,在行业复苏潮中有望分得一杯羹。特别是在政策导向层面,国家不断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基层医疗市场对专业诊断服务需求激增,迪安诊断布局的区域实验室能够快速响应,承接来自基层医疗机构的送检样本,拓展业务边界。

机构提前加仓,就是为了在行业复苏的初期抢占先机,待业绩拐点显现、市场情绪反转,便可收获丰厚回报,这种前瞻性布局是基于对行业周期与迪安诊断适配性的深度认知。

四、关键问题:股价到底触底了吗?

(一)从技术分析看:寻找支撑与阻力

从股价走势来看,迪安诊断自 2021 年 1 月触顶后便开启了漫长的震荡下跌之旅,至今累计跌幅超 60%。

若绘制其长期走势图,能清晰看到一条下行趋势线,期间虽有多次小幅反弹,但均未能突破上方阻力,反弹高点逐渐下移,显示出空头力量仍占据主导。

均线系统方面,目前短期均线如 5 日均线、10 日均线持续向下发散,对股价形成明显压制;中期均线如 20 日均线、50 日均线同样呈现空头排列,且与股价距离较近,进一步制约股价上行。

长期均线 200 日均线则犹如一道 “高压线”,股价在触及该均线附近时,往往遭遇强大卖盘打压回落,这表明市场中期与长期的平均成本都远高于当前股价,套牢盘众多,解套压力巨大。

成交量在股价下跌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特征。下跌初期,成交量相对较大,说明恐慌性抛售严重;随着股价持续走低,成交量逐渐萎缩,进入无量阴跌状态。

近期虽有机构加仓带来一定成交量放大,但相较于前期高位时的量能,仍显不足,这意味着市场做多力量尚未形成足够强大的合力,难以推动股价快速反转上扬。

综合来看,从技术层面,股价短期仍面临重重压力,下行风险犹存,底部信号尚不明确。

(二)基本面因素考量:业绩与估值博弈

当前业绩下滑虽是不争事实,但对比估值,却有另一番景象。

以市盈率为例,按照 2024 年业绩预告下限估算,迪安诊断市盈率已处于历史较低区间,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市场对其业绩下滑已充分反应,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悲观预期。

若着眼未来,随着公司业务调整推进,业绩改善预期渐强。

公司2024年Q3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40亿元,同比下降11.9%,环比下降6.3%;实现归母净利润0.59亿元,同比下降23.8%,环比增长21.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59亿元,同比下降60.8%,环比增长13.8%。

受到同期新冠基数、医疗反腐、DRG/DIP推广等因素影响,公司单季度收入同比有所下滑,伴随价格战趋稳、外部环境政策的逐渐改善,预计伴随公司常规业务的逐步恢复,公司盈利能力有望企稳回升。

一旦业绩拐点显现,在低估值背景下,股价向上修复的弹性巨大,从基本面角度为股价触底反弹提供了潜在支撑。

五、小结

ICL的业务可以简单理解为医院的检验科业务部分外包,是一个典型的马太效应集中式行业,头部效应极其明显,后来者极难弯道超车。

国内当下ICL的竞争格局,就是金域、迪安双寡头,老三艾迪康明显差了前两个一大截,不论全国实验室布局还是可检验项目,差头部都十万八千里。

2024Q3迪安诊断新增4家精准中心,累计84家精准中心中已有52家实现当年盈利,2024Q3精准中心业务收入实现27.8%的增长。此外,公司加快国际化探索步伐,越南检验实验室正式开业运营,为拓展海外增量业务提供了新的抓手。

迪安诊断如今站在业绩下滑与机构加仓的十字路口,局势复杂。

业绩下滑受新冠 “后遗症”、行业竞争、应收账款等诸多因素拖累,短期内负重前行;而机构基于长期潜力、行业复苏预期悄然加仓,又为其未来添了几分想象空间。

股价走势在技术与基本面因素拉扯下,底部扑朔迷离。

迪安诊断后续能否凭借业务调整、市场开拓、数字化转型等策略突围,重拾升势,仍需时间检验。

按计划的上限回购自家股份,机构资金加仓,迪安诊断的股价真的到底了吗?欢迎留言区聊聊。

来源: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