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A股医疗器械公司近一年的涨幅高于上证指数(8.41%)的企业数约仅为13家,同时笔者也注意到涨幅远高于其他家的绝大多数都是偏IVD或低值耗材、To C属性的公司;高于行业指数(-12.0 ...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A股医疗器械公司近一年的涨幅高于上证指数(8.41%)的企业数约仅为13家,同时笔者也注意到涨幅远高于其他家的绝大多数都是偏IVD或低值耗材、To C属性的公司;高于行业指数(-12.08%)的企业数则仅约有39家。2024年有超额收益(涨幅>0%)的公司约有21家;2024年A股医疗器械行业指数显著跑输上证指数。 健尔康、浩欧博两家公司涨幅遥遥领先,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健尔康登陆主板、以及营收净利润表现还不错的利好刺激;以及浩欧博被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约55%的股权所刺激,创造国内第一单H收A的案例。结合近一年二级市场涨幅超越上证指数的企业表现来看,笔者认为基本就是要么就是国内有着比较大的市场份额,要么海外有着极大的营收贡献,且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均有着极好增长的表现。 港股医疗器械(主要指创新医疗器械)2024年整体都在狂跌,且跌幅绝大多数都在30%以上,相较于恒生指数19.07%的涨幅,也是显著跑输大盘。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在二级市场的赚钱效应极低,笔者认为这或许也是一级市场对医疗器械越来越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 除了高值耗材的典型代表惠泰医疗近一年取得极好的涨幅,其他绝大多数高值耗材企业的表现非常不尽如人意,港股器械的表现也让国内高值耗材雪上加霜。用比较直白的词就是非常拉胯,甚至于摧毁了产业界、投资界过往对于国产高值耗材的超高期待。当然笔者也从惠泰医疗的表现看出,营收净利润、强有力的持续增长是支撑起优异表现的关键,面对国内医疗市场的超高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随时可集采性,越早将出海业务打扎实越是支撑股价的重要锚点。当下市场对于纯粹的故事已经越来越不buyin,实际落地才是市场的关键要素! 除此之外,笔者觉得中国医疗器械还存在着极其严峻的问题——二级市场只上不下,几乎没有退市的危机感,长此以往企业的紧迫性和使命感极低;同质化较为严重,差异化明显不足;器械本身小而散,同质化上市企业过多无法形成强有力的龙头。目前A股医疗器械公司共有129家。2024年A股退市公司为55家,其中医药生物行业仅2家;医疗企业累计退市也仅20家,占比约6.23%,而医疗器械的退市率相对更低。 据不完全统计,作为IPO重要来源的医疗健康领域,在2024年至少有49家公司终止了IPO。笔者也观察到这里面的公司与已上市公司的业务同质化也不低,且部分仍处于长期亏损状态,IPO终止对于行业、企业来说是阵痛,但从中长期来看或许更有利于医健行业的健康发展,或许也能从侧面敲打创业团队——踏踏实实做事业,为行业贡献正能量的力量,配合资本攒局纯粹为了赚钱割韭菜是不可取的。 此外,当前我国一二级医疗器械项目出现了极严重的估值倒挂现象,且随着二级市场的持续暴跌,何时开始筑底反弹仍不明朗,大量中后期一级器械项目的估值出清速度和深度远不达预期,国外成熟的一级退出模式在国内陷入困局。 医疗器械出海深度和广度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内医疗集采、反腐已经常态化、制度化,集采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强化,最近的集采中标价格也反应出集采低价的可能性越来越高。集采内卷越来越严重,在买方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器械集采市场,卖方盈利的空间在被不理性地压缩。出海是国内械厂们的救命稻草之一,但回顾来看,器械出海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国内外的市场规则存在显著的差异,真正的产品力才是海外破局的利器。2024年国内医疗器械厂家对于出海的讨论、咨询、关注度等相较于过往都有显著的提升,国内出现大批医疗器械出海咨询类公司,许多CRO也新增了出海业务板块、甚至在目标国直接设点辅助国内企业展开出海业务,商学院将出海列为重点课程等等,2024年医疗器械出海无疑是械厂们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但综合我国械厂的海外营收占比情况,一方面海外营收贡献超50%的企业数远远不够,很稀奇;另一方面,Fast Follow、Copy模式或许不适合出海业务,国际市场更加注重专利保护,技术力很关键,国产械厂需要更加注重真正原创性产品的研发,注重国际市场专利布局;再者,海外市场更为复杂,产品营销仅靠关系那一套在国外很难行通,周期有可能比国内更长,因此出海属于一个中长周期的事,前期需要大量投入,中短期很难见成效,贪急是干不成的。特别对于需要以技术力、产品力取胜的高值耗材和高端医疗设备,国内任重道远! 来源:Sam的行研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