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对赌协议的血色终章2025年1月20日,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和基因”)三大个人股东邵华武、汪笑男、赵忞超的股权被冻结,涉及金额高达8000万元。这一事件像一记重锤,砸向这家曾估值62亿 ...
01.对赌协议的血色终章 2025年1月20日,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和基因”)三大个人股东邵华武、汪笑男、赵忞超的股权被冻结,涉及金额高达8000万元。这一事件像一记重锤,砸向这家曾估值62亿元、头顶肿瘤基因检测独角兽光环的公司。 在各大媒体报道当中,都将冻结的导火索指向其IPO失败后恢复执行的对赌协议——这,几乎是所有科学家创业公司的致命陷阱。 世和基因的融资史堪称一部资本狂欢录。自2013年成立以来,公司完成四轮融资,累计吸金超10亿元,投资方包括国新资本、软银中国、礼来亚洲基金等顶级机构。然而,光鲜背后是密密麻麻的对赌条款:若未能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分阶段上市,实控人需回购投资人合计约18%的股份,金额超10亿元。 在过去资本市场火热的时候,科学家们低估了资本的游戏规则。他们以为技术领先就能上市,但资本要的是确定性和退出通道。 世和基因的上市之路充满了戏剧性。 2022年5月,世和基因首次递交招股书,但两个月后 表面上看,这是运气不佳,但实际上暴露出了很多深层的矛盾,比如三年累计亏损1.63亿元、销售费用占比近50%、研发转化率仅4.4%,这些数据都让监管层对其硬科技成色产生质疑。 在招股书显示,实控人邵华武家族通过股权转让套现超3.5亿元,但资本市场的撤退让这笔钱成了烫手山芋。对赌协议恢复后,若按62亿元估值计算,回购金额可能高达7.3亿元——对应11.83%股份。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把股权冻结这一次股权冻结的原因直接指向对赌协议,这看起来,像是资本方对实控人履约能力的警告。 科学家创业常犯的错,是把技术估值等同于商业估值。 02.创业的理想国与生死劫 世和基因的困境并非孤例。 近年来,在国内涌现的科学家创业公司中,超70%将技术突破视为首要目标,却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技术需要场景,而场景需要商业化验证。 在世和基因的招股书当中,就充满矛盾,其研发费用率仅25%,这远低于同行燃石医学(72%)、泛生子(48%),而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却行业领先。 这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悖论,实则是研发方向与临床需求的错位。以明星产品“世和一号”为例,尽管是国内首个获批的NGS大Panel试剂盒,但其适用范围被严格限定为“EGFR/ALK阴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TMB检测”,临床应用价值遭医生质疑,“花1万元测425个基因,最后只用到一个TMB指标,性价比太低。” 同时,在招股书当中披露,世和基因的检测单价高达1.1万元,同时这些检测项目也基本上没有纳入医保——虽然现在医保集采饱受诟病,但它还是无可置疑的最大买家——这也就导致患者自费压力巨大。 同时,在2021年,市场推广费近1亿元,占销售费用40%,被质疑存在灰色交易。 实际上,对于同期的美国基因独角兽,比如10x Genomics来说,选择的道路和世和完全不同,它们并没有直接进入临床项目的检测当中,而是打造单细胞测序技术平台,开发出Chromium系列标准化产品,让科学家或者实验室自行决定该开发什么,该上什么项目,这样就避开临床推广的合规风险,市值一度突破百亿美元。 在当前,世和基因困境暴露了行业的估值逻辑通病,62亿元估值是美股同行燃石医学的2.5倍,但营收仅为后者80%,而且经营、投资、融资活动现金流常年为负,及其依赖外部输血,可以说,市梦率取代市盈率。 资本愿意为技术故事买单,但不会无限等待。当技术无法转化为收入的时候,估值体系的坍塌是必然的。 03.重构生存法则 在全球范围内,基础科学投入的收缩已成趋势。 就在2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NIH的间接经费削减到15%。同日,白宫为美国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提出的预算数字为30亿美元,而相比之下,该机构目前的预算是91亿美元,削减几乎2/3。这直接影响10x Genomics等依赖科研经费的企业——其2025年收入指引仅增长3%,还是在未考虑科研经费削减的情况下。 而在国内,虽然未明确缩减投入,但资本市场对硬科技的定义正从技术领先转向应用落地。 在2024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要求进一步从严审核未盈利企业,要求未盈利企业充分论证持续经营能力、披露预计实现盈利情况,就科创属性等逐单听取行业相关部门意见。 这一政策直接集中了医疗器械的命门,不少biotech企业常年亏损,且无明确盈利时间表。与此同时,医药反腐风暴让高销售费用模式难以为继,企业必须寻找合规的商业化路径。 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生存逻辑开始分化。 一派是技术派,继续押注前沿领域——如单细胞测序、空间组学——但需接受长周期、高风险;而另一派则是应用派,转向标准化产品,如IVD试剂盒;服务下沉市场,如早筛产品进医保。 而对于那些摇摆不定,试图在两者之间走钢丝的企业来说,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新产品高昂的申报费用,却难以带来收入的爆发;而在研发方面的重投入,会进一步拖累利润本身。 在过去,依靠技术本身就能获得大量的资金,市值也一度直冲云霄,而现在,随着科研和临床市场的节奏放缓,裁员、关厂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经话题。 科研市场和临床市场,需要不同的能力,从科研迈向临床的故事实际上已经难以为继,当下,是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世和基因的故事,是国内科学家创业浪潮的缩影,从技术理想主义出发,却在资本、政策、市场的多重绞杀中踉跄前行。它留给行业的启示残酷而清晰。 技术是船,商业是帆,没有应用场景的技术只是昂贵的玩具。 资本是刀,慎用其锋,对赌协议可能成为“科学理想的绞索”。 政策是风,顺之者昌,从野蛮生长到合规经营,生存法则已彻底改写。 2024年11月,世和基因再度递交上市辅导备案,三个月后的今天,三位创始人的股权被冻结,这一次,资本市场是否还会为它的技术故事买单? 答案也许就藏在一位从业者的话中,“精准医疗需要时间,但资本最缺的恰恰是时间。” 来源:诊断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