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地缘政治、经济下行、再加上全球供应链危机下,生产和运输周期等成本的提升,让全球顶级医疗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场全球变局,率先从细分赛道渗透:IVD领域:分子诊断、快速诊断增长乏力,为了重回增长 ...
2024年,地缘政治、经济下行、再加上全球供应链危机下,生产和运输周期等成本的提升,让全球顶级医疗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场全球变局,率先从细分赛道渗透: IVD领域:分子诊断、快速诊断增长乏力,为了重回增长轨道,各家均在寻求新的热门治疗领域,头部重点布局呼吸道、AD、肝病等领域。 心血管领域: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成为最热门赛道。电生理赛道:强生第一、波科依靠PFA冲击市场,美敦力显得“火药味十足”。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爱德华、美敦力、雅培位居TOP3,瓣膜赛道成关键战场。 影像设备领域:GPS三巨头展开新一路技术比拼:能量CT、超高场磁共振(7T以上)、多核磁共振等技术成为制胜赛道。 骨科领域:在寻找增量上,每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有的执着于创新、内研驱动;有的直接大刀阔斧改革,重组、拆分;有的则是借助外力,合作+并购。无论何种方式,骨科巨头都有一个共同点:2024年,智能手术机器人是外资争相布局的热点赛道。 中国区:TOP10中,仅GE医疗、西门子医疗、罗氏诊断单独披露中国区营收,均处于下滑状态。但是,罗氏诊断中国区占比达到约17%,成为全球医疗与全球制药TOP10,占比第一的跨国企业。此外,雅培、BD公告中都有提到受“中国集采影响”、“中国市场的阻力”等词语。而波士顿科学公布了中国区营收增长的好消息。 本文将为您揭秘全球顶级医疗企业的最新排名及未来趋势。 *按实时汇率:1瑞士法郎=1.1388美元,1欧元 = 1.0598美元; *美敦力2024财年区间为2023年4月30日到2024年4月28日; *碧迪医疗、西门子医疗2024财年区间为2023年10月1日到2024年9月30日; *雅培仅统计医疗设备和诊断两大业务数据; *飞利浦仅统计诊断治疗和互联关护两大业务数据; *罗氏诊断的研发费用为诊断业务独立费用,其它企业的研发费用均为集团整体数据。 各企业统计口径不一,数据仅供参考。 2024年,顶级医疗企业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战略布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顶级医疗企业的排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又将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本文将为您一一揭秘。 整体来看,对比2023财年,排名上升的有碧迪、波士顿科学;排名下降的有GE医疗、飞利浦、罗氏诊断;其余排名不变。 TOP1-5:格局稳定 美敦力同比+3.6%。面对强生医疗的连续追击,美敦力顶住了压力,再一次成功守擂医疗器械“榜首”位置。 强生医疗不敌美敦力,退居第二!但与榜一的差距仅5亿美元,主要得益于心血管业务强劲驱动。 雅培医疗自2023年跌出榜二后,与强生医疗的差距有拉大趋势(2023年与强生差距35.25亿美元,2024年与强生医疗差距35.3亿元),主要还是受到诊断业务拖累。其诊断也是IVD四大家唯一下滑的,同比-6.5%。
史赛克在连续两年排名上升后,直逼西门子医疗。回看近年来史赛克的增长,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从8年前的营收刚过百亿美元,到如今2024年营收首次突破220亿美元,多个细分领域保持双位数增长,节奏非常稳。
飞利浦排名下滑。 #01 新冠影响将在2025全面出清 中国市场依旧是主要砝码 全球竞争赛道:高耗增速高于影像/IVD
可以看到,以上高增长的高耗企业,比如,波士顿科学、强生医疗、史赛克等,其驱动力几乎都源自早期并购的趋势性创新管线,这些管线如今已经成为它们的重磅业务。2024年,这些企业继续通过一些中小型并购来孵化未来核心技术,以持续布局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选择精简,以便更聚焦于核心业务、优势领域和高增长市场。比如,
值得注意的是,TOP10企业提到业绩不佳的原因仍包括“新冠波动较大”,而这一影响或在2024年结束。此前罗氏CEO托马斯·施内克表示:“2024年是最后一次感受到新冠销售减少的影响。” 2025年开始,全球医疗器械企业正式回归重磅管线、商业策略等比拼。 中国区:影像、IVD暂面临挑战 从公布业绩的企业来看,主要在中国医学影像、IVD市场遭遇集采挑战和逆风影响。GPS三家均下滑,尤其是诊断细分业务受波及严重:
飞利浦在财报表示,2024财年中国市场双位数下滑。 从中国市场中标来看:外资、民营百花齐放 2024医学影像、超声领域(按中标金额):
2024IVD领域(按中标金额):
*** 数据来源:比地招标网统计,仅供参考,以实际为准 波士顿科学虽未公布中国区具体业绩数据,但明确表示业绩实现了强劲的双位数增长。不过,随着多项集采中标结果包括外周血管国采等,将在2025年落地,其利润或将承压。 尽管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医疗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但对于跨国医疗企业而言,中国市场依然是展现其战略布局与深远谋划的关键所在。 #02 未来 全球市场比技术、中国市场拼“国产化” 回到TOP10 榜单,高增长源自创新技术驱动;在医疗器械市场,技术的先进性始终是竞争的核心。 从TOP10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占比来看罗氏诊断、强生医疗、雅培排前三。 ▲2024 TOP10医疗企业 研发占比排名
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国医疗企业的研发占比已跃居第一梯队,其中联影医疗的研发占比达15.1%,迈瑞医疗占比9.8%。另外,作为瓣膜领域的领导者,爱德华生命科学的研发投入占比高达17.9%,而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闻名的直观外科占比为14%,这两家均位列前五名。 具体来看,全球顶级医疗各细分领域的技术布局方向各不相同。 医学影像:GPS纯“技术”比拼 医学影像:能量CT(包括光子计数CT、光谱CT等)、超高场磁共振(7T以上)、多核磁共振等技术;以疾病为导向聚焦肿瘤、阿尔兹海默病等;跨界合作比如与核药联合诊疗;AI大模型等。 西门子医疗:影像聚焦癌症护理、心血管和神经血管护理。目前已在华获批光子计数CT NAEOTOM Alpha和两款临床7T磁共振。 GE医疗:关注精准癌症诊疗(如联合放射配体疗法)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早期检测等)。长远来看,将通过智能药物和设备、疾病聚焦、数字化AI大模型,成为精准医疗领域的领导者。尤其是创新产品和AI技术,
飞利浦:目前已在华获批两款光谱CT 皓克、夸克。 IVD:全自动临床质谱、退行性疾病检测技术等 罗氏诊断:2024年,其将原制药部门的基础医学业务转至分子诊断部。这一战略调整或对其强化协同创新、加速药物研发进程,实现精准医疗闭环有所助力。 在创新技术方面,各大IVD厂商都在布局退行性疾病检测。
此外,全自动临床质谱是精准诊断的重要利器。比起普通IVD,其在检测精度和特异性方面更有优势,常用于复杂疾病诊断、筛查。也是头部IVD厂商的下一个战场。
到2031年,罗氏的目标是占据临床质谱约30亿瑞士法郎(约244亿元人民币)市场的25%。 骨科、心血管等高耗:手术机器人、PFA、新材料等 美敦力:2025年的核心战略围绕心血管介入、电生理、手术机器人等展开。除了加速推进脉冲电场消融(PFA)技术的临床应用,还通过收购整合强化三维标测系统能力,希望在房颤治疗领域巩固优势。为了提升PFA产能,已在爱尔兰获批建立了一家新的工厂。 强生医疗:集团CEO Joaquin Duato表示,预计到2027年,强生医疗有三分之一的销售额将来自新产品,比如软组织手术机器人系统Ottava、脉冲电场消融产品VARIPULSE等。同时,将继续提高供应链的运营弹性和利润率;此前宣布一项骨科业务重组计划。 雅培医疗:2025年的战略呈现明显分化,心血管介入与糖尿病管理并重。心血管领域核心产品Xience支架和EnSite电生理系统持续迭代。为应对美敦力PFA技术的冲击,雅培推出了TactiFlex消融导管。糖尿病领域,FreeStyle Libre 4连续血糖监测(CGM) 已实现“无指血校准”,2024年在中国市场增速超30%,未来将通过电商渠道下沉至基层市场。 史赛克:多元化发展,截至2024年,其手术神经业务已占比60% ,2024年的7项并购涉及多个领域,2025年这一战略更为凸显。2025年1月,斥资49亿美元收购Inari Medical,借此进入外周血管市场;同时,Mako手术机器人有望推动其在骨科手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并拓展至其他领域。另外,由于业绩挑战,宣布将出售美国脊柱植入物业务。 波士顿科学:预计2025年将延续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增长10%-12%。PFA、左心耳封堵器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对于PFA和Watchman,波科计划通过近20个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组合进行战略性布局。除了拓展美国新客户,拓展新适应症,2025年中国和日本市场将成为电生理重点。 此外,2024年也收购了五家公司布局下一代技术,其中包括专注于为治疗房颤开发综合标测和消融解决方案的Cortex公司。 在中国市场,除了技术,国产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实现国产化不仅能降低医疗成本,还能更精准地满足中国临床需求,为本土患者提供更匹配、更高效的医疗解决方案。 各细分领域里,医疗影像公司的国产化成果较为突出。比如,在2024 年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集中采购项目里,部分政策明确“不接受进口产品”的背景下,飞利浦、GE医疗、西门子医疗通过全面且深入的国产化战略布局,其中标数量排名紧跟迈瑞之后。 然而,未来新的“国产化”挑战来袭。 2024年12月,中国财政部发布《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展望未来,“国产化定义新标准”有望在政策层面首次得到明确的制定。 “通知”里的本国产品定义,和之前的国产化定义有不少差异。
同时,通知强调内外资企业平等,不管内资还是外资企业产品,符合标准就能获政府采购支持。政策还给予本国产品价格评审优惠,本国产品成本占比超80%的供应商,整体可获20%价格扣除。 此外,通知建立了分步标准体系,3-5年制定产品境内生产组件成本比例等要求,未公布前境内生产产品视同本国产品。之前定义在这些方面的规定相对模糊。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