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网友透露:某大一今年不进任何产品,哪怕是同意了集采降价,还是不会有任何准入机会。该网友表示:“早说就不参加这次集采了,恶心坏了!就像给每人喂了一口SHI,还是热的!”。之前曝光说甘肃联盟集采,分在 ...
上周有网友透露:某大一今年不进任何产品,哪怕是同意了集采降价,还是不会有任何准入机会。 该网友表示:“早说就不参加这次集采了,恶心坏了!就 之前曝光说甘肃联盟集采,分在了不同组别,直接导致有些产品医院无法勾选,导致大家群起而怒之(实际上 而某大一这次操作更隐秘,产品勾选是可以勾选,但是我不给你进院,主打个渣男逻辑:连哄带骗(文件中不承诺,但沟通中各种眼色各种按时可以有),就是不负责。 前面也有人写过对集采的看法,下面这篇写的不错,推荐大家看看,小编总结一下文章中的结论,并给出我资自己的观点。 作者主要观点: 观 1-无意义的集采,只会劳民伤财 当时有一些咨询机构在询问的时候,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集采到底谁获益?我思考了一下,好像没人获益;如果非要找一个获益方,可能是推动集采的那个决策人。 2-集采只会加速寡头效应,不利于市场竞争 之前曾经写过小家电,有点类似于IVD的行业市场,从百家争鸣到寡头垄断,这个不是政策导致的,而是市场充分竞争导致的,这个是和医保集采最大的不同。 3-我们接受降价,但是讨厌无意义的集采 和一些企业经常沟通,还有渠道商,大家目前的共识是:我们可以接受适当的降价,但是我们特别反感无意义的集采,每次的集采,动静太大,太折腾,而且无意义。 行业更希望可以直接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收费,这样的话,大家在同样的价格体系下,让市场充分的竞争,这样才是可以切实的达到降低医保的目的。2024年出台了一批价格调整,两周全国调整到位,雷霆之势,发现比集采还好使。 医休观点: 1-集采从腾笼换鸟,演变成了作秀。 腾笼换鸟最初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策略。医改也有「腾笼换鸟」策略,正式阐述「腾笼换鸟」的文件是《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文件确定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路径为「通过降低药品耗材费用、取消药品加成、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规范药品使用和医疗行为等措施,留出空间,同步理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不难发现,改革起点是「降低药耗费用」, 「腾笼换鸟」的实质是在控制医疗机构「医疗收入」基本不变的条件下,用「医疗服务收入」置换「药耗收入」,用「阳光薪酬」置换「灰色收入」。 时至今日,目标实现了么?估计早已变成了口号。当阿司匹林只有几分钱一片的时候,还要讨论有多少降价空间的时候,集采这件事就早已跑偏了。 2-集采,小企业遭殃,后来者有罪。 集采中的诸多信息不对称和规则偏见(先上市+量大者往往有处于有利位置),如果纯粹比拼价格降幅,或者低价中选,虽然称不上优选的策略,但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人为干预,自从有了各种附加的规则,全国各个省市还没有任何两次集采的规则完全一致。 而且规则的解释权还在规则制定者手中,而且是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想不出现违规都很难。集采确实很大程度上加速行业的震荡和整合,其中小企业遭殃,后来者有罪。 集采对小企业利润压缩,导致创新动力不足,部分产品价格降幅超50%,中小企业因规模小、研发投入不足,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改编一下《哪吒》里的台词: “如果集采不公,我便和它斗到底” “若集采来了,我拼命也要往里挤” “若错过了集采,我就继续等待时机” “若规则不容,我便在招采群里据理力争” “若最后还是被无视,我也要战斗到底” 3-集采中的形式主义。 整体看集采政策,是好事情。下面的各种奇葩事情肯定也不是制度设计者的初衷,但各种原因导致集采越深入,结果越鸡肋。 ·报量不透明:医疗机构报量保守或虚报,导致实际采购量与需求脱节。 ·执行落地难:部分医院存在“用而不报”(采购非中选产品)、“报而不用”(不进院或采购量不足)等现象。 ·配套机制滞后:如耗材编码不统一、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影响监管效率。 医疗器械集采的初衷是“办实事”,需避免形式化采购和短期降价的表面成效。未来应通过政策精细化设计、技术创新驱动和全链条监管,实现“降价不降质”“国产替代与产业升级并行”的长远目标。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惠及医疗机构、患者与行业生态。 来源:医休神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