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牌桌,就有希望。这是巨头罗氏Roche在测序上的执念。昨晚,罗氏以一次webinar,再次宣示了自己重返测序市场的决心。01454完美开局,黯然收场聊到罗氏测序,就不得不聊起454 Life Sciences;聊到454,就离不开测 ...
不下牌桌,就有希望。 这是巨头罗氏Roche在测序上的执念。 昨晚,罗氏以一次webinar,再次宣示了自己重返测序市场的决心。 01 454完美开局,黯然收场 聊到罗氏测序,就不得不聊起454 Life Sciences; 聊到454,就离不开测序大神Jonathan Rothberg。 (Rothberg相继创立454 Life Sciences、Ion Torrent、Quantum-Si,堪称测序常青树。) 1999年,Jonathan Rothberg创立454 Life Sciences(归属CuraGen公司)。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刚刚完成之际,2005年,454公司推出了革命性的基于焦磷酸测序法的超高通量基因组测序系统:Genome Sequencer 20 System,开创了边合成边测序之先河。 此时,罗氏是454公司的独家分销商。 454公司的GS测序仪在与Sanger测序的竞争中大放异彩,成为世界几大基因组中心的重要选择。 在那个“基因泡沫”的年代,或为巩固对454测序仪的未来使用权、或为以此开发诊断产品,复制罗氏PCR的辉煌,2007 年,罗氏与CuraGen公司签订协议,以1.55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了 454 Life Sciences。 随后,在GS20技术基础上,罗氏454推出了性能更优的第二代基因组测序系统:Genome Sequencer FLX System (GS FLX)。 这是Roche在测序领域的高光时刻。 但此时,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正在萌芽,它就是Solexa。 2006年,Solexa推出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Genome Analyzer,通量为1Gb/Run。 2007年,Solexa被Illumina收购。Illumina也借此迈入NGS测序领域,完成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转变。 与Illumina测序仪相比,罗氏454尽管读长较长,但运行成本高、样本制备复杂,备受客户诟病。454系列在Illumina GAII、尤其是HiSeq2000发布后,迅速败下阵来。 (2008年GenomeWeb的调研,此时全球大型基因组中心中,Illumina测序仪的保有量,已经大幅领先。) 2013年,罗氏在竞争中,无奈宣布将逐渐关闭454业务、启动裁员。 2016年,454测序仪正式退出市场。 02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罗氏“测序之心”不死 如果说谁对测序是真爱,那当属罗氏无疑。 454露出颓势之际,罗氏并未原地等死,而是动作频频。 除基于454平台的常规升级外,其他行动主要有两块: (1)押注纳米孔测序、(2)买买买。 2010年7月,罗氏454与IBM合作,宣布共同开发一种将使用 IBM DNA 晶体管技术的纳米孔测序仪。此时Roche估计,将这项技术商业化大约需要五年时间。(后终止)。 2010年10月,罗氏454 与总部位于英国的 DNA Electronics 公司,宣布合作开发一个低成本、高通量的 DNA 测序平台,该平台结合了 454 的测序化学技术及其合作伙伴的电化学检测技术。但当时并未给出商业化时间表。(2013年终止合作)。 2012年初,罗氏向 Illumina 提出了高达57亿美元的现金收购要约,意图将如日中天的Illumina纳入麾下。面对罗氏的敌意收购,Illumina 管理层迅速采取防御措施,宣布启动“毒丸计划”(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最终阻止罗氏收购。 2013年,罗氏与PacBio达成了一项价值高达7500万美元的协议,宣称将利用PacBio的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开发用于临床诊断的检测方法。(2016年终止合作) 2014年,罗氏投资纳米孔测序企业Stratos Genomics(SBX方法学拥有者),并与该公司达成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合作。 同年,罗氏收购纳米孔测序公司Genia Technologies(Nano-tag技术)。 2020年,罗氏与Illumina重归于好,达成临床市场相关的协议。 同年,罗氏宣布收购 Stratos Genomics,以推进罗氏纳米孔测序仪的开发。 2024年中,罗氏声称纳米孔测序仪进展良好,但未给任何详细信息、时间表。 直至年初,罗氏正式释放最新纳米孔测序仪的相关信息,将结合Stratos Genomics SBX技术与Genia Technologies 高通量测序芯片,于2026年推出一款全新纳米孔测序仪。 罗氏测序的这一坎坷历程,建设兄下图有详细描述: (图源:我是建设者) 03 这一次,罗氏带来了什么? 如上文所说,罗氏即将推出的纳米孔测序仪,结合了其收购的两家企业的优势: Stratos Genomics SBX 技术 + Genia Technologies 高通量测序芯片(高达800万 microwell array CMOS chip)。 为什么罗氏没有使用类似ONT“纳米孔链测序”方案? 我们不妨先看看ONT“纳米孔链测序”技术路线的特点: 具体而言:在一张薄膜中嵌入若干纳米孔,并在孔的两端施加电压,使得带电的DNA/RNA单链在电场的作用下通过这些孔洞。当链穿孔一刻,离子电流产生阻断效应,引起电流的变化(特征阻断电流信号)。通过实时监测相应的变化图谱,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核酸序列的测定。 这种测序方案,无需扩增、单分子直接测序、测序读长可达Mb级别,并且省去昂贵的光学信号捕捉系统,体积更小,对使用环境要求低。 然而,“纳米孔链测序”在技术实现过程中,发现以下难点: (1)不同碱基的特征电流差异很小; (2)每一组特征阻断电流信号,其实是由同时停留在纳米孔中的多个碱基共同贡献,而非单碱基信号,这也给后续碱基识别算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均聚物序列的判断; (3)核酸单链过孔速度极快,和纳米孔相互作用的时间通常只有几微秒,过于短暂的信号持续时间让电子元件难以有效捕获。 “碱基间信号差异小、非单碱基信号、信号难以捕捉”,这都给纳米孔“链测序”准确率的提升造成非常大的挑战。 怎么解决碱基信号弱、过孔时碱基信号串扰的问题? 罗氏开发了一套全新的测序方法,即Sequencing by expansion (SBX) technology。 具体可分为3步: (1)使用具有 loop 结构的 X-NTPs: SBX 技术使用一种特殊的核苷酸三磷酸(X-NTPs)。 与普通的 dNTPs 相比,X-NTPs 在碱基环和五碳糖连接的磷酸基团之间加入了一个 loop。在酸催化下,这个结构可以展开、线性化。除此以外,这个 loop 上还有区分不同碱基的 Reporter code、用于稳定Xpandomer合成的增强子。 X-NTPs (2)生成线性化的 Xpandomer : 在 DNA 复制过程中,特殊的 DNA 聚合酶以 X-NTP 为底物,根据模板 DNA 的序列,依次将 ATCG 四种不同的 X-NTP 连接到 3' 端,生成一条聚合物。 DNA复制完成后,在酸的催化下,聚合物上的环可以展开,从而形成一条线性的分子,即 Xpandomer ;此时,Xpandomer长度已是原来DNA长度的50倍。 (3)纳米孔测序: 线性的Xpandomer分子,随后以高效方式通过生物纳米孔。电压脉冲引导Xpandomer通过纳米孔,每次推进一个Reporter code,产生一个单独信号,从而进行碱基信号的识别。 这样的设计,带来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一方面,X-NTPs loop上的 Reporter code 大大提升了碱基信号; 另一方面,经过线性化处理的单分子聚合物,相邻碱基的物理距离被拉开,碱基信号间不容易发生串扰,更容易区分。 这样都带来了准确率的大幅提升。 除此以外,在罗氏的描述中,该方法兼具灵活性、超高通量、超低成本等一系列优势。 让人意外的是,罗氏在此次webinar中,也直接给出了芯片复用的相关信息: 罗氏正以实际行动表明,它持续看好测序市场(其估计年9%的增速),并致力于通过全新的SBX测序技术路线、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再次向测序市场发起挑战。 这一次,这位测序老兵,是会重现454的辉煌,还是继续坎坷之路,拭目以待。 来源:基因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