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曝出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后不久,迪安诊断借着AI医疗的东风连续大涨,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该股最大涨幅已翻倍,可谓是大牛股。不过,迪安诊断最近两年净利润连续大幅下降,未来公司能否借助AI医疗打造新的业务增 ...
在曝出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后不久,迪安诊断借着AI医疗的东风连续大涨,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该股最大涨幅已翻倍,可谓是大牛股。不过,迪安诊断最近两年净利润连续大幅下降,未来公司能否借助AI医疗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仍需观察。 站上AI医疗风口 尽管年报亏损,迪安诊断从2月5日开始展开了一波大幅反弹,不到半个月时间股价最大涨幅翻倍。 交易所龙虎榜数据显示,近日买入该股的席位除了深股通专用、机构专用席位外,还包括东方财富拉萨东环路第二证券营业部、中金公司上海分公司、联储证券宁波分公司等游资席位。 近年来,中国已经连续出台多个政策推动AI医疗的发展。如去年11月,国家医保局将AI辅助诊断技术纳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同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了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等80多个细分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 迪安诊断的大涨显然与AI医疗有关。迪安诊断12日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公司目前规划有四种AI医疗的商业模式:1、AI+IVD/LDT产品,如AI病理产品和宏基因病原体快速识别;2、AI智能健康管理产品,例如智能报告解读、健康促进书及疾病风险评估等;3、AI赋能智能实验室,提升基层医院检验科或客户实验室的运营效率;4、AI数据服务产品,提供AI建模及数据运营服务。以上四种模式均依托于公司的医检大数据平台和启迪索微-多模态生物数据基础模型。此外,公司目前正将DeepSeek集成至多模态模型,开展临床报告解读、纠错及罕见病诊断等场景的大规模测试。 迪安诊断表示,通过迪安数据服务和运营能力,连接两方的需求:基层大量的数据协助AI模型学习,辅助诊断和治疗的产品、技术方案推广至基层医院,充分、有效利用两方数据,实现医防融合。除此之外,公司研发的 AI 产品还可以与科研机构、药厂、器械厂家以及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或直接面向家庭或个人。 资料显示,迪安诊断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最早从事基因诊断技术研发和服务的专业公司之一。2003年,公司开始做独立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并逐步实现全国连锁化布局,形成了渠道业务和医学诊断业务并行的模式。2011年7月,迪安诊断在创业板上市。 连续两年净利润大降 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迪安诊断净利润增速开始下降。不过,由于新冠疫情爆发带来的检测业务,2020年至2022年,迪安诊断营收和净利润又大增,三年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06.49亿元、130.83亿元、202.8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03亿元、11.63亿元、14.34亿元。这也使得迪安诊断2019年和2020年股价均大涨逾五成。 然而,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全国新冠检测需求不再,迪安诊断业绩大降。2023年,公司净利润大降78.56%。去年三季报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2.58亿,同比下降10.05%;净利润1.31亿,同比下降75.35%。 今年1月24日,迪安诊断发布年报预告,预计去年亏损2.7亿元至3.7亿元,这也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对于业绩亏损,迪安诊断表示,因市场需求放缓、竞争加剧、战略性弃业务,短期营收和利润受影响。同时,研发等长期投入处于培育期,部分应收账款回款周期延长,计提信用减值损失4.5亿-5亿元,部分子公司盈利未达预期,预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3.5亿-4.2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对归母净利润影响2000万-5000万元,主要是政府补助和资产处置收益。 由此不难看出,应收账款的信用减值以及收购标的商誉减值是导致公司去年巨亏的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迪安诊断应收账款增长幅度较大。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分别为33.3亿元、45.3亿元、62.9亿元、99.6亿元。 去年中报显示,迪安诊断账龄在1至2年、2至3年、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余额约为31.78亿元,未来迪安诊断是否还将面临大额计提信用减值风险仍须观察。 由于此前股价疲弱,迪安诊断还推出了回购。公司原本计划回购股份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后来又变更为“用于注销并相应减少注册资本”。 去年10月底,公司公告称,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公司138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22%,成交总金额约2亿元。至此,公司本次回购股份方案已实施完毕。 来源:富凯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