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看病贵”“看病难”这些词几乎成了公众舆论对医疗系统的主旋律。而最近,一个新的批判矛头又直指“医生收入与创收、工作量挂钩”这件事,很多人认为,这才是患者负担重、看病贵的根源。医生多干活、多赚 ...
过去几年,“看病贵”“看病难”这些词几乎成了公众舆论对医疗系统的主旋律。而最近,一个新的批判矛头又直指“医生收入与创收、工作量挂钩”这件事,很多人认为,这才是患者负担重、看病贵的根源。 医生多干活、多赚钱,反倒成了“罪恶的源头”。 但真的是这样吗?医生凭技术吃饭,凭能力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这本该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到了现在,却仿佛成了压榨患者、逐利的标签。很多人没有搞清楚的是,医生并不是医疗市场游戏的设计者,而是玩家。至于游戏规则,是谁制定的?又是谁,让这个规则越来越难玩?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医院早就不是“公立”性质 很多人以为,公立医院就该“不以盈利为目的”。但问题是,绝大多数公立医院,财政补贴早已杯水车薪。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占比早已不足10%。医院要盖楼、添设备、维持运行,哪里来的钱?靠财政?没门。医院得自己“造血”。 这是一个连普通老百姓都心知肚明的现状。公立医院名义上“非盈利”,实质上早就成了“准企业化”单位,自己养活自己。如果医院不能养活自己,结局很简单:要么停摆,要么破产。 所以,医院要拼命“创收”。而创造收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靠医生。 医保控费与自负盈亏下的双重压力,医院不靠医生靠谁? 医院的钱从哪儿来?三大块: ✅ 财政拨款(越来越少) ✅ 医保支付(越来越少) ✅ 患者自付(越来越难) 医保支付不断压缩,DIP、DRG、医保总额预算控制一步步压榨,医院的“收入”越来越紧张。 医保控费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医院要拿医保的钱越来越难,支付的标准越来越低,审核越来越严。一些地方医保局直接卡死限额、限量、限次,动辄就追责“超支”。医院怕了,医保的钱更不敢乱花。 但医院又要活下去,只能想办法多收治患者、增加服务量、提高“工分”产出。否则,绩效发不出来,奖金没着落,基本运转都成问题。医生的收入和医院的财政一样,完全捆绑在一起。如果医院挣不到钱,医生只能“吃土”。 医生是打工人,不是规则制定者 很多人看到医生收入与“创收”挂钩,就愤怒地批判“唯利是图”。但这套逻辑本身是错的。 医生的职责,是给患者看病救人。如何看病、如何治疗,是依据指南、循证医学和规范来的。至于“收费标准”,是国家定的;医保结算方式,是医保局定的;医院的收入模式,是主管部门定的。 医生只是这些规则的执行者。医生个人并不能决定“诊疗价格”“项目定价”以及医保给不给报、报多少。医生真正能做的,是给患者提供“服务”——也就是“劳动”。 如果医院不根据医生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来分配绩效,那靠什么来决定?靠论资排辈?靠混日子?只要是靠劳动吃饭,那就有“多劳多得”的问题。而多劳多得,和“创收挂钩”,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工分制改革换汤不换药,“打工人”压力不降反升 再看三明医改,很多人把希望寄托于此。三明模式的逻辑非常简单:医保总额预算控制+DIP/DRG工分制考核。 表面看,工分制让医院的绩效分配更“公平”。过去,医院靠“多开药、多检查”赚钱,现在不行了,得靠“规范诊疗”赚“工分”。 但问题在于——工分从哪里来? 工分是医保和财政按照医院服务量、诊疗病种难度等综合评分的结果。通俗点讲,谁接诊的患者多、收治的病种重、病人转归好,谁的工分就多。但一个城市的医保资金额度是有限的,分给这个医院多了,就要少分给别的医院。 于是,医院之间的内卷不可避免——拼命抢病人、抢高分值病例、抢服务量。 医保资金总额有限,而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医院拼命抢病人、抢分值高的病例,医生只能加班加点干活刷工分。问题是,工分可以无限刷,但医保总额是一盘死水。大家刷得越多,工分的单位价值反而越低。医保拨款和财政补贴的总盘子不动,医院工分再多也只是“虚胖”,最后就是“工分贬值”,干得越多、赚得越少。 医生干得更多,但绩效工资可能不升反降。更累、更苦,收入还在缩水。 医保“预算制”注定让医院和医生陷入“内卷困局” 医保总额控制,不论DIP还是DRG,本质上都是“存量分配”。 医保控制支出增长,没错。可是医院越来越多,医生越来越多,患者越来越多。医保盘子不大,谁想多分,必然抢别人的。 从医生视角看,这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 病人分流到基层,三级医院工作量减少,工分减少,收入减少。 ✅ 病人不分流,基层医院没病人,三级医院接不完,医务人员超负荷,医疗纠纷频发。 ✅ 政策要求控费,医院只能限制住院,限制检查、限制药品、限制耗材。医生不仅看病难度增加,风险还陡增。 医生们疲于奔命,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医保控费要控得住,医院自负盈亏要赚得多,这是一道根本解不开的难题。 躺平?医生敢吗? 有人说,既然干得越多赚得越少,那医生就应该“躺平”。 说得容易,真能躺平吗? 不能!根本不能! 医院要考核医生,工分挂钩绩效。你不干活,绩效为零。三明医改模式下的工分制,医生不干活,拿什么算分?只要医院实行工分绩效考核,那医生就只能往死里干。 医生越干,医院工分越高,医保拨款越多。但因为医保资金总额有限,大家都在抢工分,最终会回到“工分越多、单价降低”的死循环。医生干得多,风险多、麻烦多,最后还要被社会质疑“赚钱机器”。 医院、医生的至暗时刻何时结束? 可以肯定说,未来三五年内,医院和医生都在走向“至暗时刻”。 ✅ 医保控费会越来越严。全国推广三明医改,医保资金紧缩、控费机制全覆盖已成必然。 ✅ 医疗纠纷高发,医患矛盾难解。医疗资源紧张,医生超负荷劳动,诊疗时间缩水,医疗安全事件频发。 ✅ 医院收入受限,医生收入天花板明显。工分制下,医院拼尽全力也不过是吃医保预算这块“硬骨头”,收入增长乏力。 ✅ 人才流失严重。高强度、低收入、零保障,必然导致大批优秀医生流失,医疗水平下滑。 ✅ 医疗“内卷”加剧,低价竞标、廉价医疗服务泛滥,恶性循环。 出路在哪里? 第一,重新定义公立医院功能定位 公立医院到底是公共产品,还是竞争主体? 如果是公共产品,财政投入就要回归主体地位。 如果是竞争主体,就别说“不以盈利为目的”。 没有财政强有力的投入,医院只能靠“创收”活命,那么医生“创收”就成了硬指标。 第二,医保要明确“提质增效”而非“单纯控费” 医保控费并非万能钥匙。 要鼓励医院和医生做高质量服务,而不是仅仅拼服务量和低价。 医疗服务价格机制要改革,真正反映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而不是靠药品耗材“赚差价”。 第三,工分制必须避免“总额封顶”逻辑 医保“总额预算”不应是绝对封顶,而应根据服务质量、患者需求合理调整。 否则,工分制反而成为扼杀医疗积极性、催生医疗内卷的毒药。 第四,医生待遇保障要法制化、标准化 医生不是企业工人,不应完全靠工分和创收吃饭。 国家必须出台统一薪酬保障机制,确保医生基础待遇。 医务人员技术、风险、工时等应纳入绩效考核,并以独立于工分外的体系体现。 说在最后 医生是病人的“希望”,而不是“负担”。 医院是保障公共健康的“基石”,而不是“企业”。 医保控费要管得住乱象,更要护得住希望。 但如果这种“工分内卷”模式持续下去,医生的至暗时刻只会越来越黑。真正走出寒冬,需要制度、财政、医保三大系统重构。 否则,医生们终将在“干得越多、赚得越少、风险越大”的恶性循环里,被彻底耗尽。 来源:超声介入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