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十年营收过亿的IVD企业破产史3:悲惨落幕

解读 鹏哥
2025-4-1 17:09 63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体外诊断专业自媒体IVD工具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转载:体外诊断专业自媒体IVD工具人时代的浪潮打来,有的船儿在漏水,有的船儿在颠簸,而还有的,则快速沉默。此时,船上的人们又能做些什么?本文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一家创业十年,年收入过亿,曾估值一亿美金 ...

 转载:体外诊断专业自媒体IVD工具人

时代的浪潮打来,有的船儿在漏水,有的船儿在颠簸,而还有的,则快速沉默。此时,船上的人们又能做些什么?

本文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一家创业十年,年收入过亿,曾估值一亿美金的IVD企业,如何在决策,疫情,反腐,多重打击之下,轰然倒地的故事。内容较多,将分为1风口尾声,2致命陷阱,3悲惨落幕,三个篇章,分享给大家。信息已经脱敏,不用对号入座。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的IVD创业者

第一集:风口尾声

第二集:致命陷阱

第三集:悲惨落幕

1. 资本寒冬

C公司是2015年成立的,回顾其发展历史,成立前7年几乎每年都在股权融资,到了2022年总股权投资规模达到了2亿左右。这个金额在生物医药领域不算什么大钱,关键还在于融了这些钱产出了什么。

你可以花钱烧出一个核心产品,最好是系列产品群。医药的话你最好还得有证,或者至少进入了临床阶段;

你也可以花钱烧出一个市场规模,然后靠规模效应碾压其他竞争对手,当然这更多是互联网思维。

再不济你可以烧出一个品牌认可度,获得一批忠实的用户和合作伙伴。

早期的风险投资环境比较宽松,走哪条路都可以。C公司想走路线1没有成功,转而走了路线2和路线3,小有所成,这也是它能持续融到钱的原因。

但是到了2022年,环境开始发生了变化。首当其冲的是市场上美元基金消失,一方面是口罩原因,很多外资办公室都搬新加坡去了,另一方面美国一直在收紧对华投资,原先那些投科学的美元LP被迫收缩。然后是科创板的狂欢结束,IPO收紧。原先的五套标准都要从严。二级市场赚不到钱,自然一级市场就不火,于是人民币基金也募不到资。总结一句话,市场上没钱了。

这就导致,原先高估值的头部企业现在只能折价募资,原先能融到钱的腰部企业现在无人问津,原先半年能完成的募资现在流程要走一年。因此,从这一年开始,国内绝大多数创业企业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快速变现自给自足,要么收缩开支等待救援,要么就是倒闭或者出售了。面对这样的局面,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是痛苦的,而更痛苦的是,等彻底认清这局面,已经为时不早了。

正如前文提到的,C公司一开始还谋划着IPO计划,所以接触的投资人大都为券商系,想搞个漂亮的业务联动。当时行业标杆世和基因已经提交了科创板注册申请,于是跟投资人的日常交流,都变成了世和如何如何,我也如何如何;世和在评审阶段披露的任何一举一动,都会对投资人的投资决策起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大约拖了一年半,这场闹剧以世和主动退出申报而告终,券商系的投资人也全部撤走,再没回来。(后续世和又再次提报了科创板IPO,配合它的几个三类证获批,祝好运了)

告别了券商系,C公司开始接触相对早期的专业医疗投资人。对于这些投资人来说,C公司有两个硬伤:

一是之前经历了数轮融资后估值已经太高了,潜在收益与风险不匹配,大家更愿意看那些1亿估值,未来有机会10倍到50倍收益的企业。当然企业也是可以估值打折的,但打折会触发之前轮次的反稀释条款,创始人要赔不少,另外有多少心高气傲的创始人会接受一上来就打折呢,而等到心理做好打折准备了,估值又会继续往下走。

二是C公司的核心产品还没获批,意味着未来市场表现有待商榷。相较于创新药,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数据并不那么有说服力。所以大多数机构以观望态度为主,等获批了再投也不迟啊。于是在接触了上百家机构后,仍然没有进展。

大约是23年1季度起,市场上开始流传只有国资口袋里有钱的说法,而国资的特色,则是倾向于把投资决策与产能落地挂钩。普通投资人关心的是估值和未来的投资回报,而国资更关心未来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程度,投多少固定资产,贡献多少税收,创造多少就业。而在这些方面有详实规划的企业则更能获得国资的青睐。

就C公司而言,由于早早的建设好了自己的工厂,短期并没有新的产能投资需求,融资也不会去投固定资产。但为了迎合国资需求,还是像模像样的做了不少规划。从产业投资计划、到人才招募、税收贡献、知识产权、产业协同效应、社会价值,但凡能想到的正面内容都有涉及,至于最终如何落实,那总归是有办法的。

拿着这份规划,C公司拜访了周边高铁3小时的国资机构,足迹遍布各个县城,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各地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至少每个管委会主任一听你是搞生物医药的,都愿意坐下来聊一聊,提到融资也总有些配套方案,不管是亲自下场,还是指导GP,再不济提供点人才政策,不一而足。

但是在经过了无数轮参观汇报,路演,项目评审,会谈之后,你会发现做真正签订投资协议仍然遥遥无期。这一方面是因为国资基金本身流程就比普通的要长,虽然明面上投委会就那几位,但是其他各个部门的意见你也得考虑。另一方面,其实各地国资有些并不宽裕,有些则对投资流程不熟悉甚至没操作过。所以吆喝了半天,这事儿听着很美,实际落地很难。

兜兜转转两年下来,C公司接触了近300家各种类型的机构,交换材料的、尽调的也不少。上下人困马乏,可救命的资金它还是遥遥无期。于是,到点了。

2. 崩盘

23年下半年,受前文提到的反腐风暴影响,C公司的主营收入断崖式下跌,经营现金流入砍了一半;另外一边,数个国内和海外的产品注册到了关键阶段,再孵一会儿可能蛋就出来了;甚至有几项研发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旦研发完成市场价值巨大。要想企业翻身,必须把产品报出来,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在经营现金流都是负数,钱从哪里来?创始人不愿放弃,他赌了个大的。

几年前风投机构都喜欢玩德州扑克,主要原因这些人精力旺盛,常规的活动又很难提供足够兴奋度。次要原因是德扑有些要素跟风投和创业很像。比如弃牌,不管你前面下了多大注,当发现赢面不大了该跑还得跑,这把弃牌是为了能继续留在牌桌上。道理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

H总手上的牌并不大,有个千万级的政府项目,能不能中标不确定,但是前期需要养人研发,他不愿意放;在研管线30+,养了一批研发每个月工资两百万,他不想放;可以求助老股东折价融资,但是需要释放部分控制权,他不肯放;于是H总选择了银行借款,通过大量的短期债权融资来补足研发投入,而这些借款都是创始人个人担保的,相当于赌上自己的全部身家,勇气可嘉。

可是在这场寒冬里,好消息凤毛麟角,坏消息却接踵而至

医疗反腐从一开始大家预判的整风运动演变成常态化项目,C公司的主业短期内起不来了;原先预定次年春季开标的政府项目取消了,前期投入和团队储备全部打水漂;常规投资机构由于行业整体动荡,几乎不出手了;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收入下滑,销贷比过高,部分银行开始抽贷;甚至连之前一直默默支持的基金股东,由于基金成立年限要到期了,也开始发起回购;换句话说,C公司一边业绩下滑,一边遭遇挤兑。于是毫无悬念,几个月之后C公司的资金链彻底断了。

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喻成人体,那资金就是血液,一旦血流尽了,那整个躯体就会丧失活力,然后迅速溃烂,腐朽。有时候一个公司的崩盘就是这么快,欠薪的员工、断贷的银行、欠款的供应商、停业的代理商,这些原本是C公司的资源、灵魂和优势,如今都成了盖在坑上的每一铲封土,C公司就这么倒了,再也爬不起来。

很快,C公司的银行账户被冻结了,债务还清前不再可能收款;开票权限被冻结了,因为欠了社保没缴纳;仪器设备被查封保全了,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点价值;最终,所有的业务都停了,不知是暂停还是关停。房东把大门一锁,欠的租子也没交齐啊,谁也别想进出。

大家都想能挽回一些损失,但实际上每个人能抢到的一小块残肢碎片,其变现价值远小于原本作为整体的价值,一个最高估值1亿美金的企业,最后变卖资产可能1000万人民币都不够固定资产残值率3%,可能这会计估计还是太乐观。

而创始人作为连带责任保证人,不仅这些年的创业成果荡然无存,还要倾家荡产,失信老赖,甚至影响下一代,惨烈。

这些年企业难做,疫情会死一批,反腐会死一批,资本寒冬会死一批,现在集采也会死一批,但是像C公司这样的急速陨落也属罕见,它可能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众多挣扎中企业的一个缩影。

3. 后记

H老板还在尝试着变卖全部股份找大户接盘,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幅干瘪的躯壳还有多少剩余价值已很难判断,只能祝他好运。

C公司投资多年,也积累了不少研发成果,现在大多以know how的形式存在于企业高管的思维里而非账面上,也许等一个春天还能绽放花朵,但C公司已不在。

转载:体外诊断专业自媒体IVD工具人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