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硝烟再起!中美贸易博弈的“战场”再次烧到了IVD领域,因美纳的事件之后,以为会消停一段时间,没想到这次涉及的范围更广,中国的IVD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加收34%的关税;美国生产的IVD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加 ...
“关税战”硝烟再起!中美贸易博弈的“战场”再次烧到了IVD领域,因美纳的事件之后,以为会消停一段时间,没想到这次涉及的范围更广,中国的IVD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加收34%的关税;美国生产的IVD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加收34%的关税。 对IVD行业最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费不变的情况,做美国产IVD产品的经销商接下来可能会面临涨价,涨幅预估在20-40%。短期内不会影响到客户端用户。 (2)国内用户对美国生产产品的使用安全感下降,主要体现在断货忧虑,政治正确方面。 (3)主要影响IVD设备,影响部分IVD试剂,从目前注册情况来看,部分高端的IVD设备多产自美国,例如生免流水线、质谱仪、PCR自动化仪器等。试剂类产品主要影响分子类产品,大部分生化类、免疫类试剂已经完成国内生产和注册。 (4)IVD试剂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部分仍依靠进口原料的国内IVD企业,导致产品价格短期上升,市场竞争力减弱,但长期会寻找替代方案,产品性能未来多有起伏。 “关税战”是分水岭,国内企业抓好三大举措 (1)明确主要竞争对手或对标企业的产品原产地,将美国产的产品目前主要的客户、渠道梳理出来。 (2)结合自己的产品制定平替解决方案,以备用和补充方案切入,保障客户供应链安全。以未来风险评估,策反对应代理商。 (3)快速落地执行,用1-2个月的时间将方案和风险沟通到位(经销商,客户)。 外企“速度与激情”,保市场份额“三步走” (1)第一步:4月10日前,赶紧压货,能压多少压多少,先撑个3-6个月。 (2)第二步:变更生产地址,中国供货换欧洲或东南亚工厂,通过全球供应链解决问题。 (3)第三步:做好34%关税消化方案,多少比例通过优化流程和控制成本吸收,多少比例通过降低利润来吸收,多少比例通过增加经销商供货价吸收。目前来看设备产品吸收掉34%还是可行的,压力比较大的是试剂,尤其是被集采的试剂,34%的关税被吸收的难度比较大。 这不仅是一次价格战,也是技术卡位战。谁能更快适应新规则,谁就能拿下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是中国IVD市场这轮“关税战”之下,更多比拼的是外企的全球化生产力和内资企业的产品力。 IVD外企一直以来的“护城河”是全球供应链与高端技术垄断,这次能否发挥出全球供应链的优势,至关重要。 而内资IVD企业,喊了很多年的国产替代,比肩一线外企的口号,到底产品的成色几何?在这次在政策优势下,产品的产品力也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时间只有3-6个月 时间只有3-6个月,要么IVD外企完成供应链重构,回到原来的竞争位势;要么内资企业完成产品替换,抢掉市场份额;竞争的核心就是外企的全球化供应链和内资的产品力。需要大家共同去做努力的是经销商和客户的信心。 未来战场:拼的不是关税,而是“底层创新力” 短期看,关税战是外企与内资的零和博弈;但长期来看,IVD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是技术壁垒与临床价值: 外企破局点:加速本土化研发,推出“中国定制化”产品;通过并购国产企业换取市场通道 内企决胜点:突破上游原料卡脖子(如酶制剂、抗原抗体),布局超高速测序、微流控芯片等下一代技术 未来3-5年,中国IVD市场将形成“外资高端+国产中高端”双轨格局,但国产企业的天花板,取决于能否诞生“全球爆款”。 来源:IVD从业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