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国家医保局发布了《2024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两年砍掉230亿IVD市场,作为医疗市场最大的买家和甲方,医保的重要性无需再言,这份文件不可不读。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医保的变化,对于IVD产品的 ...
前几天,国家医保局发布了《2024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 两年砍掉230亿IVD市场,作为医疗市场最大的买家和甲方,医保的重要性无需再言,这份文件不可不读。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医保的变化,对于IVD产品的影响,远大于药品。 药品没有使用成本,而IVD产品有。 我们不能把大流水线卖到乡镇医院去,也不能把胶体金产品,放到大三甲的检验科实验室里面去,尽管它们检测的是同一个项目。 场景,而不是项目,决定产品的生死。 在这份《快报》当中,冰冷的数字告诉我们一个铁一般的事实——中国的医疗市场,变天了! POCT:门诊狂飙下的“闪电战” 在《快报》当中,最引人 《快报》显示,2024年享受门诊待遇总人次66.89亿人次,同比增长37.44%,其中职工享受门诊待遇总人次35.29亿人次,同比增长43.82%,居民享受门诊待遇总人次31.60亿人次,同比增长30.95%。 这个数据比2023年住院率突破20%来的还夸张。 门诊狂飙,自然会带动那些门诊检测项目的爆炸式增长,比如,呼吸道检测。 在过去的2024年,以胶体金为主力的IVD厂家,业绩都很好,比如奥泰生物净利润同比飙升68.18%,英诺特呼吸道检测产品毛利率突破70%。 而以门诊为主要目标的分子厂家,像圣湘生物呼吸道类产品营业收入较2023年翻倍。 那些以住院样本为主要目标的企业,比如金域、迪安等为代表的ICL企业,过得却相当挣扎。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DRG/DIP强调限制次均住院费用,却考核不到次均门诊费用,也就是说,门诊不会被限制。 不仅是呼吸道检测这样非常合适门诊开展的项目,很多基础病种,像糖尿病、高血压等等,就可以直接在门诊完成检查和开药的工作,不需要住院。 这一点也 与此同时,次均门诊费用呈逐年上涨态势,在2023年,已经达到了361.6元。 在某些东部省会城市,住院和门诊医保费用比例已经从7:3,变成了4:6,门诊成为了医院收入的大头。 目前,门诊狂飙还看不到暂停的迹象,很多对门诊市场扩大有利的因素,比如门诊共济制度,在2024年才算真正落地。 对于POCT厂家来说,这都是好消息。 下一个问题,就是门诊政策会不会转向? 有可能,在2021年,针对门诊付费的ARPG改革在金华市试点,其原理和DRG类似,是以操作为基础,结合诊断对医院门诊病例进行分组,组内病例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和资源消耗。 只不过,从政策试点到全国推广,至少还要有四五年的时间,这个阶段,将会是国内POCT厂家的黄金时代! 流水线:异地就医“免税区”的军备竞赛 对于高通量流水线来说,住院规模的下降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但却在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重新收获了顾客——跨省异地就医。 跨省异地就医,就是说患者虽然在河北缴纳医保,但是去北京看病,并且在北京用医保报销其诊疗费用,也就是说,钱随人走。 这是个好事,一方面满足了患者对于高水平医疗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医疗机构本身的竞争。 ‘宇宙第一医院’郑州附一的很多患者,就属于异地就医的。 但是,异地就医存在一个巨大的Bug——异地就医的住院病人不采用DRG/DIP的结算方式,而是仍按项目付费。 这就让很多一线城市医院更愿意接受异地就医的住院患者,因为这类患者多为重病、大病,又不受DRG/DIP控费约束的“高利润”患者。 在需求和利润的双重驱动下,异地就医占医保总盘子的份额逐年上升,已经实现了四连跳,从2021你的2.67%上升到2024年的6.56%。 对于大流水线来讲,市场还在增长。 但是,隐忧依然很大。 一方面,异地就医的这个政策Bug可能很快就会被堵上。 今年1月份,医保局和财政部就联合发文,要求到2025年底,所有省份都要将省内异地住院结算费用纳入就医地按病种付费管理。 而在此之前,医保局就发文称将逐步探索研究跨省异地就医按DRG/DIP结算。 而另一方面,是竞争的压力非常大。 因为异地就医本身是患者意愿驱动的,他们背景离乡,到几千里的地方去看病,肯定是要找那些知名的大医院,换句话说,客户会集中在几家大型医院当中。 但能够开发大型流水线的IVD厂家,却有很多。 在异地就医这个“保税区”当中的军备竞赛,会不断升级。 基层市场:医保结余幻象与真实困境 对于基层市场,我在前几天发了《如何在分级诊疗中赚钱?先了解下IVD基层市场的三大场景》这篇文章,但里面有个最重要的东西没有讲——钱。 倒不是我藏私,而是当时还没有拿到数据。 现在有了。 在基层市场当中,使用最多的是居民医保,但在《快报》当中,居民医保上就写着一个字——穷。 虽然在2024年居民医保结余达到了518.98亿元,但是在2024上半年,它的结余仅由13.98亿元,差点穿底。 但这只是在国家层面,很多地方的居民医保已经穿底了。 比如,天津居民医保已经连续四年赤字,2024年赤字达11.23亿元;而北京也好不到哪里去,在2024年,赤字为5.26亿元。 可以说,现在基层市场就是一个非常穷,人员水平比较低,需求有非常多的市场,一个鸡肋市场。 当然,也不是没有机会。 比如,也有一些地区在采取自救措施,比如,河南洛阳就规定,从2025年期,居民医保只能在基层医院享受门诊报销。 还有重要的一点,异地就医。 对于那些患者流出,也就是医保流出的地方来说,他们非常想把医保的钱留在当地。 所以会有很大的动力去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从而把更多的患者留在当地就诊。 但这个方向要落地,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刀锋上起舞 POCT的闪电突袭、流水线的技术攻坚、基层市场的绝地求生,本质上都是对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重新定义。 医保正在重塑整个医疗体系的格局,IVD自然也逃不开这一劫。 抱怨没什么大用,毕竟世上的事,总是变来变去,稳定才是稀缺的东西。 而在这个医保格局巨变的时代,唯有紧紧盯住钱在流向哪里,企业才能真正穿越周期。 正如某IVD老总所言:“我们懂不懂客户需求在哪里?能不能开发出他们需要的产品?他们又能不能快速付费?这才是我们的核心壁垒。” 来源:诊断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