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去问一个医生:“你们医院现在是怎么跟医保结算的?”十有八九会摇头叹气:“别提了,每年都改,每年都压,政策比病都复杂。”你再去问一个普通人:“你交了医保,看病能报多少?”多半也只会糊里糊涂地说:“ ...
现在你去问一个医生:“你们医院现在是怎么跟医保结算的?” 十有八九会摇头叹气:“别提了,每年都改,每年都压,政策比病都复杂。” 你再去问一个普通人:“你交了医保,看病能报多少?” 多半也只会糊里糊涂地说:“报了一些,但自费也不少,看不懂。” 其实,不光是医生和患者,很多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对中国医保支付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都说不上来。 但你要是不弄清楚这个来龙去脉,就很难理解今天的种种现实:为什么医生越来越苦?为什么患者越来越焦虑?为什么医院越来越难过?为什么医保越来越严? 这一切的答案,都藏在医保支付的历史里。 一、计划经济年代:看病不要钱,医疗也不贵(1949—1978)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国家一穷二白,医疗资源紧张,但制度却极其理想化。那时候的医疗是“福利”,而不是“商品”。 1. 城市里有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 所谓公费医疗,就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属,生病了由国家财政出钱看病吃药,一分钱不掏。 劳保医疗是给国有企业职工的,也是单位出钱包看病。 只要你是体制内人员,看病基本不花钱。不但不花钱,很多时候还“不当回事”——因为医生少、设备差,大家对医疗的需求其实也不高。 2. 农村有合作医疗 在农村,搞的是“赤脚医生”加“合作医疗”,就是村集体出点钱、村民自己出点钱,组成一个“合作医疗基金”,大家共同承担。 那时候农村人得病,能扛就扛,扛不过才去村卫生室看一看,能打一针解决,绝不输液,更别说检查、手术。 3. 那时候为什么能这样? 因为看病还不贵,也没什么技术含量。 医生主要是开点消炎药、打针吃药,偶尔来个小手术,医疗支出总量很小,国家财政还兜得住。 但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疾病谱变化,这种“包干式”福利制度越来越难以为继。 二、市场化改革:医保退场,医疗商品化(1978—1998) 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也吹到了医院里。 1. 医疗单位被推上“自负盈亏”的轨道 过去医院是靠财政拨款养着的,“吃大锅饭”。但财政紧张,医院变多,政府兜不住了。 怎么办?“你们自己去找钱吧!” 医院于是被推向市场:“自负盈亏、以创收养医”。这话听着熟悉吧?现在还在讲。 2. 公费和劳保制度逐渐崩溃 老办法已经撑不住了。 🔹单位压力大:企业经济困难,承担不起所有职工的看病钱。 🔹政府财政吃紧:公费医疗越来越贵,不得不压缩。 但新的医保体系还没建起来,于是大批人就这样掉进了“无保障”的状态。 3. 医疗开始商品化,患者看病难、看病贵 医院想活下去,就要靠“多检查、多开药、多住院”来创收。 医生的收入也跟“业务量”挂钩:你开多少药、做多少手术,直接决定你拿多少钱。 一时间,过度检查、乱开药泛滥,患者成了“摇钱树”。 但别忘了,那时候多数人根本没有医保,看病的钱完全自己掏。 农村这边更惨。 集体经济解体,合作医疗瓦解,农民生病就是“纯自费”。你家里出不起钱,那就硬扛。 很多人因为看不起病被拖成重病、慢病、甚至丧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了普遍现象。 这个时期,中国的医疗体系正在经历“去福利化”和“市场化”的痛苦转型,但医保制度却一片空白。 三、现代医保制度起步:三大体系开始建立(1998—2009) 1998年是中国医保史上一个分水岭。 在此之前,医保是单位、集体各自承担,碎片化、无体系。 这年,国家正式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拉开了全民医保建设的序幕。 1. 职工医保制度确立(1998年) 🔹政府不再兜底,让单位和个人共同出钱。 🔹建立“统筹基金+个人账户”的双账户结构:个人账户主要用于门诊报销,统筹基金主要用于住院。 🔹鼓励社会化管理,由医保局(或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 这时候虽然覆盖面不大,但逻辑开始建立:看病可以报销了,医疗不是纯自费了。 2. 农村重建合作医疗:新农合来了(2003年) 非典之后,国家意识到基层医疗太薄弱,决定重建农村保障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运而生。 🔹中央、地方财政各出一部分钱,农民自己交一点(初期很少,比如10元/年)。 🔹以“大病统筹”为主,小病不怎么报。 🔹各地试点,逐步推广。 3. 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立(2007年) 还有一批人“既不是职工,也不在农村”:比如小孩、老人、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 于是2007年开始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让这类人群也能参保。 到2009年前后,这三大医保制度已经把大多数人群都纳进来了: 🔹职工医保(有单位的人) 🔹居民医保(城市里无业、自由职业) 🔹新农合(农村居民) 虽然起步不高、待遇不统一,但这是中国全民医保的雏形。 四、全民医保阶段:人人有医保,问题开始暴露(2009—2015) 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明确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1. 覆盖面迅速扩大 🔹到2011年,全国参保人数突破13亿。 🔹覆盖率超过95%。 🔹老百姓看病终于不用全部自掏腰包了。 2. 医疗支出迅速上升 医保有了,人也多了,大家都愿意看病了。 医院人满为患,检查、药品、手术需求井喷式增长。 与此同时,“以药养医”的机制还在:医院还是靠检查、药品挣钱,医生收入还是和创收挂钩。 3. 医保基金开始吃紧 🔹一个病人能报销80%,但医疗总花费从几千涨到几万、几十万,医保还是“很吃力”。 🔹一些地方医保账户入不敷出。 医保基金的“天花板”问题被摆上桌面。 国家开始意识到,医保不能只是“多报销”,更要“花得合理”。 于是,支付方式改革开始推进。 五、支付方式大变革:控费控出来的现实(2015—至今) 2015年之后,中国医保制度进入了“精细化控费”阶段。 关键字有三个:总额控制、DRG/DIP、智能监管。 1. 按项目付费的弊病暴露 以前医保是“你做多少、我给你报多少”,叫“按项目付费”。 这个机制鼓励多服务、多开药、多住院,容易诱发过度医疗。 于是,医保局决定改革支付机制。 2. 总额预算制度推广 🔹每年给医院一个“医保预算”:比如你今年医保基金只能花1亿元。 🔹医院不能随便用医保,超了你自己掏。 这就让医院变得非常“谨慎”:年底不敢多花,怕超额。 医生也不敢多开检查,多收病人,怕“医保穿底”。 3. DRG / DIP来了 DRG:把疾病分组,比如“阑尾炎”“肺炎”“脑梗”等,每个组定一个“标准费用”,超支部分自己承担。 DIP:每种病有分值,医院按“总分值”获得医保资金分配。 这两个机制的共同点是:让医生“重质量、控成本”,不要乱做项目。 但副作用也明显: 🔹医生怕踩线,不敢收复杂病人; 🔹一些医院干脆把高成本患者“外转”; 🔹医生、护士加班加点,却绩效越来越低。 4. 药品耗材带量采购:砍价风暴 🔹医保局“集采”:全国一起团购药品、耗材。 🔹药价下降幅度巨大,有的品种降幅超过90%。 这对老百姓是好事,看病确实便宜了。 但医院和医生收入也被连带砍了一块:没了药品提成,服务价格又提不上来。 5. 医保智能监控上线:一切都要合规 🔹医保局建立“实时审核系统”:医生开的每一张处方、做的每一项检查,都能被审查。 🔹AI识别违规:挂床、分解住院、超指南用药……一个都不放过。 医生被管得越来越细,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激励。 六、现实困局:医生不想干,患者不满意,医院快撑不住 走到今天,中国医保制度在“控费”上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 医生苦不堪言 收入下滑:绩效靠“跑量”,但“量”被控死了。 🔹精疲力尽:政策天天变,标准天天调,医生像走钢丝。 🔹业倦怠:干多干少一个样,越来越多医生躺平。 2. 医院负担沉重 🔹药品耗材没钱挣,服务价格上不去,政府补助不够。 🔹一些医院开始亏损运营,有的甚至关门。 🔹公立医院叫苦连天,民营医院活得更难。 3. 患者仍然焦虑 🔹虽然有医保,但大病自费依然不少。 🔹还有很多“术前不报、术后不给报、门诊不给报”的情况。 🔹医生态度差、服务不好、排队时间长……让人不满意。 七、未来往哪走?可能的几条路 医保制度要持续,就得“既控费、又保命、还能激励”。 未来可能会有几个趋势: 1. 从“治病付费”到“健康付费” 以后不是你生病了医保才出钱,而是平时就会有“慢病管理、健康干预”的打包服务,医保愿意为“效果”买单。 2. 服务价格会逐步调整 医生手术、检查、会诊的“劳务价值”被严重低估,未来可能会逐步提高,让医生靠技术挣钱。 3. 医保基金更加精细化管理 每个病人、每次住院、每张处方都可以算账,医保会更像一个“精算师”。 4. 民众将更多自担责任 未来医保可能不会“包所有”,个人自付比例将上升,同时鼓励商业保险、互助保障作为补充。 最后总结: 中国医保支付制度,从“统包统花”,到“市场创收”,再到“全民控费”,几十年一步步走来,是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过程。 这不是哪个部门、哪个行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级的系统工程。 如果你是医生,希望你理解医保的压力; 如果你是患者,也希望你理解医生的不易; 如果你是医保管理者,更要理解一线的真实声音。 理解,是走出困局的第一步。 我们都在这套制度里生活,我们都有参与、改变的机会。 这,就是中国医疗医保支付的故事。 来源:超声介入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