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的生物医药,已经开始逐渐蒙尘了。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收缩态势,生物医药行业也并不例外。在历经数年的飞速发展之后,生物医药园区已经随处可见,同质化严重。而受到环境影响,企业数量同样缩减,这些 ...
曾经辉煌的生物医药,已经开始逐渐蒙尘了。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收缩态势,生物医药行业也并不例外。在历经数年的飞速发展之后,生物医药园区已经随处可见,同质化严重。而受到环境影响,企业数量同样缩减,这些生物医药园区开始激烈争夺所剩无几的企业。 实力不足的园区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退场,风暴之中,只有规范化、专业化,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园区,才能笑到最后。 在鱼龙混杂的生物医药市场中,有一座城市,仍旧跑出了自己的风度。2024年,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4486.63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共获批123个新药临床批件,其中82%为1类新药获批临床批件,创历史新高。 是什么让广州在生物医药这一内卷的市场中,仍旧坐在飞速发展的前列? 过去在生物医药行业掀起的热潮,认真发展产业的固然存在,但盲目跟风发展的同样不在少数。在并不明确区域产业基础的情况下,硬要追求生物医药这类高新技术产业,导致生物医药园区建起来之后就往往注定了成为“空房”的结局。 一座座生物医药园拔地而起,定位大同小异,发展方向模糊。过度建设之下,如今的生物医药园,死的死,伤的伤。独属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和积极不再,逐渐取而代之的是日渐萎缩的现状。 但是,如今的乱象并不代表生物医药因此就成为落后于时代的夕阳产业。 不论是过去、当下,还是未来,生物医药仍旧标志着人类对健康的探索,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生物医药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是否会成为“夕阳产业”,而是在未来如何正确地发展。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前,优先思考地区的产业基础能否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如果需要发展,选择其中的哪些细分领域发展?园区配套又该如何布置?生物医药企业自身的需求是什么? 在广州看来,这些问题早就一一得到解答。 为生物医药产业搭建赖以生存的产业生态时,广州也在跟企业的碰撞中擦出火花,深入企业,在政策、人才与技术支持、产业集群打造等多方面凝聚力量,为生物医药企业创造了最为合适的成长阶梯。 (1)政策是最坚实的保障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往往是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引路标,只有政府通过政策明确了未来的航向,才能指引城市接下来的发展步调。 而广州早在2018年就发布了《广州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试行)》,先行对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研发资助、产业化奖励和场地补贴,并提供成果奖励。而黄埔区同样在政策上步步紧跟,24年再度发布一版《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从市到区,逐层深入,通过政策引导,先在当地初步搭建起生物医药产业基础。 在这之后的几年内,广州又接连颁布新的政策措施。从建设国际生物岛产业聚集区、到重大生物医药项目给予“一事一议”,再到支持GLP实验室、GMP车间等专业化平台的建设、对行业的顶尖人才团队给予资助。 层层布局,层层递进,政策的及时支持无疑是广州生物医药发展的主心骨。 (2)创新是第一动力 生物医药,是需要科研技术强力驱动的。 在政策的支持下,广州逐渐累积起丰富的医疗和教育科研资源,构建起足以支撑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广州市三甲医院数量38家,占据全省的三分之一,位列全国第三。 而人才始终是技术转化为最终成果的桥梁,全省近70%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以及85%的硕士、95%的博士都聚集在广州,为广州生物医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支持。 技术资源集中,人才众多,通力合作,为广州的生物医药奠定技术基础的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这便是独属于广州这片生物医药热土的产业实力,技术和人才缺一不可,才能够激发出生物医药产业的积极与活力。 (3)产业链构成产业集群 完备的政策支持,丰富的人才供应,源源不断的技术输出。正是这些支撑着生物医药在广州的发展,才能逐步累积企业资源,搭建起满足产业发展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广州拥有各类生物医药企业6400多家,涵盖制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健康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广药集团、白云山制药等本土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作为牵引,同时吸引众多国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落户。 龙头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构成错落集群,两者相辅相成,实现资源和产品流动的同时,共同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广州,终究是在生物医药产业上走出一条新路。 那么,对于现在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他们最需要什么? 答案并不难猜。在如今良莠不齐的生物医药市场上,真正能做到园区内部企业定位清晰的难得一见,能够在园区内部搭建起产业链、在内部实现企业之间更加紧密合作的园区则更是凤毛麟角。 以“生物科技企业摇篮”为定位的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则是凝聚了广州开发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开控股”)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通过聚焦性的产业定位、高标准的专业化的管理运营,赋能企业成长。 (1)锚定产业方向,阶段性辅助产业成长 产业园区的定位,呈现出逐年“收缩”的趋势。 在产业园区发展形势最为迅速的那段时间,园区的产业定位往往模糊宽泛,基本上都是用笼统的“科技园”、“创新园”等名头随便一安。园区内企业方向千奇百怪,当时也没有什么在园区内搭建产业链的概念。所谓招商,也只是找到企业塞进园区就结束,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几乎没有要求。 反观现在,园区内的产业链是否完整,决定了企业是否会选择园区。企业为了支撑自身成长,更加注重园区内企业是否和自身方向相匹配,园区自身是否拥有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些都将成为企业选址的参考。 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主要聚焦生物安全产业的中试研发阶段,核心产业方向为高端生物制剂和高端医疗器械为代表的生物安全产业。无论是专业化中试研发厂房,还是关键的企业配套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都一应俱全。 园区始终关注企业对生态环境、周边配套等方面的追求。物流货运渠道便捷,南临广九铁路,未来广九铁路货运站设在周边;25分钟可抵达黄埔新港。与此同时周边配套丰富,20min内到万达、奥园等商业综合体和住宅小区、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三甲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岭南医院、希尔顿酒店等。 正是因为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才能以清晰的自我定位作为招牌,通过某一类企业的聚集,培养产业。 优秀的园区都建立在清晰的自我定位之上。打算做什么方向?未来如何发展?需要吸纳怎样的企业?园区只有锚定自身发展方向,才能更加精准地引导园区内企业。 (2)专业化,才是硬实力 生物医药,始终是敏感于专业程度的产业。 如果园区为企业提供的软硬件支持不够到位,产品的研发过程容易在细节上或多或少遭遇卡关,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成果的落地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一方面,园区是否能够为企业提供适配的硬件设施,决定了入住企业能够触及的技术广度。另一方面,能否在软件上提供更加专业和细致的服务,如今也成为了企业衡量园区专业度的标准。 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充分考虑生物安全产业特征,打造高层高、大柱距、高荷载的专业生物医药中试研发产业空间,为入驻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配套服务。现有的独立空间可以满足生物医药类科技型企业研发、生产需求。 高适配产业空间符合生物医药园区高标准的建设要求,实现产业区域、生活和商业区域交通流线相对独立,避免交叉感染。 不仅如此,园区内同样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10KV双回路供电、蒸汽供应、集中污水处理、危化品库、集中供冷。只有硬件设施符合企业的整体需求,才能全力支撑起企业的顺利运转,才能够从中孕育出生物医药的未来。 (3)服务产业,营造创新源泉 任何一个行业,即便头部企业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能够成为众多企业的风向标,放眼全局,其中占比最多的仍旧是中小微型企业,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来说更是如此。 和已经既成体系、内部拥有一套较为完善运作逻辑的龙头企业不同,中小微型企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抓住更多的发展机遇。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和技术碰撞出新的想法和观点。 正如习总书记2018年视察广州开发区时提出的一句话:“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中小企业。6年来,广州开发区牢记嘱托,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时,也始终将中小企业的培育视作最大的事。 生物医药的发展,少不了中小微型企业提供的创新活力作为刺激。科技创新的源头正隐藏在这些企业中,正是因为意识到这点,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才聚焦于中小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自身软实力扶持生物医药企业茁壮成长。 广开控股的主业优势,就是为园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已经趋近完善的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从股权投资、投资基金、融资担保,包括已经建立的股权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中心等,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一条龙金融支撑。 在齐全的硬件设施之后,也有软实力的支撑。广开控股构建的“3+2+1”产业运营服务体系,包含金融、企服、生物医药服务3大产业服务平台,产业园区培育和创新2大运营生态,1套成熟的园区运营配套。 “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帮助企业在园区内激发自身潜力,全方位助力企业成长。产业的基础是企业,企业的基础则基于园区提供的服务。园区不断精进自身服务能力的过程,也是和企业发展共进退的过程。 在服务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始终注重协同企业一道成长和发展,让技术创新形成闭环,实现真正的产业运营,为生物医药未来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 来源:方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