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IVD行业经历了从盛到衰的极端转变。“口罩”退潮后,核酸检测需求骤降,全球经济承压,医疗资源重构,行业迈入深度调整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每一次扩张与收缩,背后都藏着深刻的市场逻辑与发展预判 ...
过去两年,IVD行业经历了从盛到衰的极端转变。 “口罩”退潮后,核酸检测需求骤降,全球经济承压,医疗资源重构,行业迈入深度调整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每一次扩张与收缩,背后都藏着深刻的市场逻辑与发展预判。 截至4月20日晚,小编关注的69家国产IVD上市企业中,已有28家披露了2024年报,其中25家连续两年公开了员工数量数据。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窥见IVD行业正在经历怎样的裂变与重塑。 逆势扩张,少数企业的“反周期”突围 在整体环境趋冷的2024年,依然有一批国产IVD企业选择逆势扩张,员工规模持续增长。 他们不是盲目扩张,而是凭借技术突破、全球化布局与产业链整合,为自己杀出了一条突围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逆势扩张的几家企业中,除了安图是主流IVD企业以外,其他几家IVD业务占比都低于50%。有两家是药企,诺禾主要是科研领域,算IVD关联企业。 诺唯赞、百普赛斯、义翘神州虽涉及IVD原料业务,但均未以IVD原料为主营方向,其业务本质更偏向生命科学工具供应商或多元化生物科技公司。 安图2024年末员工总数同比增长,得益于持续推进智慧实验室、质谱等高端产品布局,同时加速出海,特别是在东南亚、欧洲市场新设子公司。 在行业普遍收缩的背景下,选择扩张的企业并非盲目冒进,而是以核心技术为盾,在差异化赛道上稳扎稳打。 他们主动告别同质化竞争,押注质谱、分子诊断等高端化、智能化产品线,用更高的技术门槛筑起护城河,为未来争取更长远的成长周期。 与此同时,全球化也成为破局的另一条主线。面对国内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部分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将东南亚、欧洲、中东等新兴市场作为增量池,既分散了内卷风险,又为员工队伍带来了新的扩张动力。 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产IVD品牌正在迅速崛起,成为全球供应链不可忽视的新力量。在这场逆风而行的突围中,产业链的纵深整合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过并购优质资产、补齐技术短板,这些企业在检验设备、原料开发、试剂创新等环节实现闭环协同,进而拉动了管理、研发、销售等多条线的人才扩张。 逆势扩张,不只是规模的简单堆积,而是一次有组织、有方向、有预谋的体系升级。 逆势增长的企业,正在用一场场主动进攻,赢得未来的新机会。 裁员潮涌动,红利褪去后的“断臂求生” 当然,另一边也有不少企业经历了残酷的人力优化,大刀阔斧裁员,规模收缩。 达安基因员工数从2022年末的3580人锐减至2024年末的1730人,两年减少超50%。核酸检测业务下滑叠加转型未达预期,是主要原因。 禾信仪器员工规模大幅减少59.65%,尤其是研发队伍大幅压缩,主因质谱设备销售承压,加之集采对市场空间的挤压。 裁员潮来临的第一重冲击,源自“口罩”红利的快速终结。曾经依靠核酸检测业务迅速膨胀的企业,在需求归零后,支柱业务轰然倒塌,昔日高速扩张的人力架构也迅速失去支撑。 那些未能及时转型、产品单一的企业,不得不以断臂自救,在急速收缩中寻找生存的缝隙。 与此同时,集采常态化与价格战的全面爆发,让试剂产品价格直接腰斩,曾经赖以生存的利润空间被无情挤压。 头部效应加剧,规模优势凸显,中小企业却在一次次报价竞赛中被迫出局,裁员成为维持现金流和降本增效的无奈之举。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价格淘汰赛,活下去,已是胜利。资本寒冬进一步加剧了寒意。 融资渠道收紧、一级市场哑火,企业融资困难重重,资金断裂成为压垮不少中小IVD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流动性紧绷的夹缝中,控制人力成本、缩减开支,成为多数企业无奈却必须的选择。 裁员,不仅是自保,更是整个行业价值链重塑中的必经之痛。 精耕细作,IVD行业的未来破局之道 员工数量变化,实际上反映出行业深层逻辑的转向。IVD行业正在从高速扩张走向高质量发展,从粗放式竞争迈向精耕细作。 行业集中度提升,中小企业加速出清,头部企业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未来三年,预计国产IVD市场TOP10企业份额将突破65%。 技术驱动升级,分子诊断、临床质谱、POCT等高端赛道成为新战场。企业比拼的是原创技术与临床应用深度,而非简单堆人头。 全球化竞争加剧,外资巨头加码本地化生产(如罗氏追加30亿投资),国产企业则加速出海,东南亚、拉美、中东成为新蓝海。 在未来竞争中,单靠规模早已难以为继。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企业,必然要以差异化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避开集采红海,深耕肿瘤早筛、罕见病检测、慢病管理等高门槛、强技术壁垒的领域,才能在需求结构变化中把握住新的增长曲线,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护城河。 与此同时,降本增效成为企业提振韧性的必由之路。提升人均单产水平,加速自动化、智能制造体系建设,来有效对冲价格战带来的成本压力。 AI的赋能,有助于IVD企业在行业优胜劣汰加速的局势下,锻造出更高效、更具抗压性的运营体系。这不仅是生存的选择,更是竞争的底层逻辑重塑。 更重要的是,IVD企业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走向与医院、检验科、第三方实验室深度协作,构建起覆盖研发、检测、应用的诊断服务生态体系,正在成为行业破局的新范式。 谁能率先完成这种生态协同,谁就能在未来的IVD产业版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从差异化创新,到降本增效,再到生态协同,IVD行业的破局之道,既是一次技术与效率的进阶,也是一次角色与价值的重塑。 走过寒冬之后,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只是那时的“玩家”,少了很多。 韧性重生,裁员潮下的曙光 从披露的数据来看,25家企业中确有15家员工数量减少,但行业整体就业并未系统性崩溃。 25家企业从总体情况来看的话,2024年底员工人数仅比2023年底减少了2%。但如果去掉那几家药企和原料企业,仅计算主流IVD企业的话,则员工人数总体减少10%。 头部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全球化扩张,基本稳住了基本盘。在经历了“口罩”红利退潮、集采重压、资本寒冬之后,国产IVD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层次、全方位的升级重塑。 政策端,国产替代持续加码;技术端,AI赋能、精准医疗方兴未艾;需求端,居家检测、慢病管理市场爆发在即。 相信经历磨砺之后,IVD行业必将涅槃重生,从“暴利时代”迈向“价值时代”。 2025年,注定将是国产IVD新周期的起点。 来源:体外诊断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