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期的韧性生长,华大基因坚定破局之路!

解读 鹏哥
2025-4-28 16:05 11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基因江湖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唯有转型,才能华大!月底的财报季,各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陆续出炉。尽管此前已都有预告铺垫,但正式年报出来后,有些数字仍然引人关注。国内几家大型第三方检测服务公司,不约而同都录得“大额亏损”,堪称大型比惨 ...

 唯有转型,才能华大!

月底的财报季,各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陆续出炉。尽管此前已都有预告铺垫,但正式年报出来后,有些数字仍然引人关注。

国内几家大型第三方检测服务公司,不约而同都录得“大额亏损”,堪称大型比惨现场。

其中,应收带来的计提信用减值,是几家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果然,特殊时期赚到的钱,都会以某种方式,反哺回去。

但这一次,大家都“主动选择”甩掉历史包袱,用短期阵痛,换取长期轻装上阵了。

从公共卫生事件驱动的短期红利,转向常规检测业务的长期价值,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常规业务上,华大基因表现如何呢?

剔除2023年在新冠结算上的收入,华大基因的核心业务,2024年实际同比还在增长;

各子业务板块中,表现最为亮眼的要属肿瘤与慢病防控业务,同比增长超过19%,其中肠癌检测营业收入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约270.60%。

整体有压力,局部有亮点。

但,客观来讲,新板块的营收增长,要撑起总体营收增长的大旗,还需成长时间,需要持续投入,更需要战略定力。

今天,我们不聊年报数据上的短期波动,市面上已经充斥着各种数据短期波动带来的悲观论调,人云亦云并没有什么价值。

应该看到,华大基因,这家龙头测序企业,国内,和大家一样,面临行业调整、医保支付改革、市场竞争加剧多重因素叠加;国外,又数次面临美国政府的无理由打压;它所遭遇的情况,无疑比众多企业更要复杂。

单纯内卷已没有意义。

行业要发展、企业要发展,保存量、找增量,一方面得激发国内市场的活力,一方面得在海外寻求更多的突破。

还是沿着原有路径的按部就班吗?

市场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和果敢精神,来打破常规。

为此,华大基因,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有何启示?

01

新产品、新业务转型,已经见到成效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华大基因的转型之路,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

按传统业务板块分类,我们看看各个细分板块各自面临的挑战:

  • 生育健康板块,最大挑战来自于出生人口的逐年下降;
  • 肿瘤防控和感染防控板块,内部挑战是注册、物价和医保的困境,外部挑战是其他技术平台强有力的竞争,市场进展并不如预期;
  • 组学服务板块,挑战来自于科研经费天然的天花板、市场价格的无限内卷;
  • 精准方案板块,挑战来自于应用市场未完全打开、市场趋于饱和、客户经费减少。

挑战不是华大基因一家,所有细分市场的玩家,都会遭遇同样的问题。但龙头,无疑会率先感受到市场的寒意。

出生率、医改政策、市场内卷,很多事情无法左右,只能转变自己。

怎么转?

转型不转行!

  • 生育健康板块,以NIPT成功的逻辑,再造“NIPT”。于是,我们看到,华大基因开始向携带者方向、遗传病基因检测方向发力,携带者筛查检测收入同比增长12.32%,遗传病基因检测相关业务同比增长50%左右;
  • 肿瘤防控板块,最大亮点是,以民生模式成功的逻辑,再行复制。于是,我们看到,华大基因在各地推动普惠适龄人群的肠癌筛查项目,肠癌检测营业收入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约270.60%;
  • 慢病管理毫无疑问是巨大市场,尤其心脑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于是,我们看到,华大基因加大了对中老年群体慢性病防控业务的整体投入,参与了国家“十四五”重大专项,推出了一系列筛查和诊断产品;
  • 感染防控板块,难点和突破在于医院本地化。于是,我们看到,针对病原NGS检测工序繁多、操作复杂、容易污染、分析困难的问题,华大基因推出了多款病原微生物测序平台适配和全自动化系统开发,以满足各级医疗机构的通量需求,适应本地化入院布局。
  • 精准业务板块,国内增速下滑,那就向海外整体输出。于是,我们看到,一系列海外技术转移项目落地成效相继显现,东南亚、中东欧区域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8.68%、46.12%。
  • 除此以外,近来明显可以看到华大基因在C端消费场景上的发力,旗下新媒体平台明显加推了面向C端的各种健康管理内容。

公司年报显示,华大基因已经对互联网医院系统进行数据重构,打通了用户管理与服务流通环节,可以为C端提供以健康为中心的便捷式多组学医学检测服务及遗传咨询服务。未来也将大力拓展自营商城等私域渠道,推动公域与私域业务场景的深度联动。

老赛道,新产品、新业务的布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熟产品的增收压力。

这是华大基因在产品结构上的调整,已经看到成效。

其底层逻辑,客户渠道已经建好,就可以卖更多的产品来增加收入、来进行成本摊销

但产品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相互协同。

例如,生育健康板块,总体围绕出生缺陷三级防控体系来布局;肿瘤防控板块,总体围绕肿瘤预、筛、诊、监一体;而感染防控板块,更强调居家、社区、门急诊、住院等多个场景的现实需求。

不同领域,重点不同。

但相同的是,产品闭环的思维。

02

用AI,解决测序普及中的成本、易用性的问题

有了产品,市场就一定会打开吗?

不尽然。

市场培育需要时间,产品的价值,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大家想过没有,十年间,尽管测序的成本一直在下降,尽管我们一再做入院、做市场教育,但测序产业的发展,为什么还是不及预期?

有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比如,本地化开机,一直面临样本量、开机成本间的平衡;

比如,检测前后的咨询,一直给临床医生、企业非常大的负担。

测序产业的蓬勃发展,一定得依赖于成本下降、易用性提高所带来的广覆盖,而非只是待在头部医院、服务于少数人群。

怎么办?所幸,现在有了更好的工具。

2024年9月,在DeepSeek爆火之前,华大基因即提出“生成式生物智能范式GBI ALL (Generative Bio-Intelligent)”,旨在通过智能科技的力量,精准洞察并高效应用生命数据,加速基因检测与健康管理的智能化进程。

今年,华大基因更是提出,将围绕“ALL 计划”的核心战略目标,将业务模式,从生产型服务,全面转向智能型服务

为什么华大基因要如此坚定的拥抱AI大模型?

原因有两点:

(1)基因测序公司,天然是适合AI的。

基因测序产业,从一开始就是BT+IT的融合,其与生俱来的数据思维、分析能力,与AI时代的要求的底层能力高度契合,所以能进行很好的迁移,这是技术同源;

基因测序过程产生了海量的多组学数据,临床基因检测产生了海量的案例,这些正适合AI强悍的逻辑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2)AI大模型,可以帮助加速解决上述提到的成本、易用性的问题,加速应用普及。

过去,培养一位实验人员、临床专家需要耗时半年且难以规模化,而现在,通过AI的帮助,实验人员能够稳定、高效、系统地处理样本,临床专家可以更方便解读报告,这都大大降低相关人员的学习曲线,降低了数据产出及分析成本,提升了用户体验,加速了应用普及。

显然,华大基因在数据积累、数据分析上具有较大的先发优势。

目前,华大基因的GBI ALL,包括面向临床的基因检测多模态大模型 Genetic Transformer (简称GeneT)、面向公众的基因组咨询平台 ChatGeneT,以及智能化疾病防控系统“13311i”;并陆续将相关模块整合进生育健康、肿瘤防控、慢病管理、感染防控等全部业务板块,助力各业务板块转型升级,希望在未来实现真正的全自动检测和辅助诊断。

从生产型服务,全面转向智能型服务,其实质内涵是什么?

把人解放出来、把成本降下来、把对客户的能力要求降下来,由AI大模型、由自动化去解决大多数的常规问题。

如此,应用普及,就成为可能。

篇尾

无论是新产品、新业务方向的布局,还是全面向AI智能型服务的转型,一方面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则需要充沛的资金储备。两者缺一不可。

研发为矛,现金为盾。

2024年,华大基因年研发投入高达6.77亿,同比增长10.20%,这在行业寒冬、各企业纷纷降低投入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现金储备是底气所在,2024年末,华大基因现金储备39.35亿元,总资产高达125.42亿元。

持续的高研发投入、充足的资产储备,这是华大基因转型之路的信心之源。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华大基因对部分全球生产中心进行收缩,关闭低效资产,同时投入更多资源在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区,这是华大基因主动在进行全球战略布局的调整。

功不唐捐。

2025年3月,沙特国家医疗集采公司(NUPCO)正式公布公立医院三年期外送检测服务集中采购项目中标结果,华大基因沙特合资公司Genalive中标9.5亿人民币订单。

行业寒冬中,悲观者看到利润滑坡,乐观者看到价值洼地。

阵痛是为了更好地生长。

华大基因的这场逆风局中的韧性突围,值得期待。

来源:基因江湖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