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的命运分野:与几位大佬的隐秘对话以及他们眼中的未来 ...

解读 鹏哥
2025-4-29 15:51 9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健闻咨询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随着一季度结束,互联网医疗巨头们陆续公布了新一年财报数据。在营收上,曾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并称“互联网医疗三巨头”的平安好医生,终于追赶上了前二者的脚步,在成立10年之后扭亏为盈,实现首次全年盈利。而京 ...

 随着一季度结束,互联网医疗巨头们陆续公布了新一年财报数据。

在营收上,曾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并称“互联网医疗三巨头”的平安好医生,终于追赶上了前二者的脚步,在成立10年之后扭亏为盈,实现首次全年盈利。而京东健康交出的是一份超出市场预期的成绩单,在扭亏为盈的第三年营收继续稳步提升,净利润增长93.99%达47.9亿元,接近翻番。

最近几年,互联网医疗行业正在经历剧烈变化,为适应市场环境,巨头们不断调整在医疗领域的业务布局,逐渐演化出了符合集团整体战略方向的个性化路径。在行业的十字路口,大家走向了各自的方向。

过去一年里,《健闻咨询》曾与京东健康CEO金恩林、平安好医生董事会主席兼CEO李斗、腾讯健康总裁吴文达等人都进行过深入对话。身为大集团健康板块业务一号位的他们,对医疗健康行业的思考与洞见,无疑具有重要的行业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所思所想,无疑代表了行业潮水的流向。

金恩林告诉《健闻咨询》,他的KPI有“收入、利润、现金流”这几个指标。这样的KPI,无疑为京东健康带来了亮眼的财报。

过去几年,平安好医生的李斗接任CEO后,引入了他更为熟悉的养老服务,将业务目标聚焦在平安集团的高净值用户。但李斗在对话中坦诚了更大的想法,平安好医生的业务一定是瞄准全市场,而且“医疗+养老”的战略,也将平安好医生带进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腾讯健康近年来也一直在进行着各种业务探索,吴文达表示,在医疗业务上,集团给予了他们足够的空间与耐心,但于腾讯健康而言,依旧在坚持寻找适合自己定位的商业模式。

医疗的未来仍是一片蓝海,大厂们历经十余年灌溉出的互联网医疗业务,也已经到了从理想到商业化的重要节点。随着互联网首诊政策放开的风声已近、AI技术的迭代与落地,玩家们在不断变化的行业局势中走向了各自命运的分野。

京东、阿里争夺医药电商的头把交椅

早期的互联网医疗赛道上,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是大公司下场创业的三个标杆,也是行业早期瞄准医药电商市场份额的三巨头。很长一段时间里,医药电商都是三巨头最核心的营收板块。

直到2020年平安好医生换帅,方蔚豪带领公司完成战略转轨,开始削减医药电商业务、重回金融主业,赛场上剩余的两个玩家京东健康与阿里健康也逐渐拉开身位。

这是京东健康上市的第一年,也是沈涤凡卸任阿里健康CEO,朱顺炎接棒的第一年。

在沈涤凡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的任期上,阿里健康延续了此前王磊时代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和数字化的思路,并开始向线下端发力。到其卸任时,阿里健康的年营收额已经达到了96亿元人民币,比他接棒时的24亿元翻了整整3倍。

一位阿里健康的老员工坦言,在当时,公司层面不对标任何竞争对手,“因为我们的业务模块既有电商,又有互联网,还有数字化,在行业里,还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可以单独地来对标我们。”

2020年,朱顺炎上任后,阿里健康的战略重心开始出现调整,从医药电商转向更深层次地介入医疗核心圈层,做长互联网医疗的商业链条。

但这一时期阿里健康的核心产品“医鹿APP”,没能打通朱顺炎设想中“吸引患者社群——导流至公立医院——换取外流处方——网售处方药”的业务闭环。后来独立运行后,医鹿的日活仅维持在10万左右,和日活千万的生死线相差甚远。2022年,医鹿整个部门被调整,医鹿APP也逐渐淡出行业视线。

这是阿里健康被“后起之秀”京东健康反超并拉开差距的三年,阿里健康的营收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增速已有所回落,而京东健康却依然维持着稳定的业务增长。

诚然,阿里健康在沈涤凡时代的迅速增长与在朱顺炎时代的增速回落,与这些年互联网医疗迅速变化的行业形势脱不开关系,但也难免受到阿里健康内部频频换帅的影响。

“医疗是个门槛很高的行业,不断更换CEO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学习的成本非常高。”上述阿里健康的老员工表示,沈涤凡刚刚来到阿里健康的时候,对医疗业务还很懵懂,每天跟着业务线上的同事了解情况,终于熟悉行业以后,CEO又换成了朱顺炎,还要重新再学习一遍。

在沈涤凡的任期内,他凭借对集团资源的协调能力,将支付宝、钉钉、天猫等平台的医疗业务基本都收归由阿里健康来运营,对内对外都推动了不少实质性的合作。但朱顺炎接棒后,相关团队又被放回各个子公司。

2023年底,阿里健康重新启用沈涤凡,但这时的阿里健康已经不再是集团内部医疗业务的唯一枢纽地带。

从推出医疗大模型到收购好大夫在线,蚂蚁集团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医疗布局。围绕蚂蚁集团此前发布的C端入口级产品——AI健康管家,支付宝已经搭建起多个不同层级的智能体进行业务的串联和布局,比如浙江省卫健委的“安诊儿”,杭州市医保局的“医保小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公济小壹”,以及代表医生个体的AI助理。

在2月底蚂蚁集团发布的招聘信息中,蚂蚁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仍在持续招募技术、产品、策略、运营等多个岗位的新成员,在官方介绍中,蚂蚁集团将“用AI重构求医问诊全流程”。

与阿里健康相比,京东健康在不同CEO任期内的发展战略更具一致性。在今年1月《健闻咨询》与金恩林的对话中,金恩林表示,“京东健康没有所谓的2.0阶段,我们现在的使命愿景和集团最早提出来的相比,基本没有变化”,仍强调“以医药及健康产品供应链为核心、医疗服务为抓手、数字驱动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全场景”。

与阿里健康“轮值模式“不同的是,金恩林并非从其他子公司调任而来,而是自2016年起便开始担任京东医药城总经理,并全程参与了京东健康成立早期的工作,率团队创立了医药零售、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等业务板块。

到2021年9月接替辛利军担任CEO职务时,金恩林已经是熟悉医疗行业生态与京东健康整体业务的行业老兵。

两任CEO的平稳交接,使得京东健康没有因辛利军离任而出现明显的“阵痛”,从过去三年的财报信息来看,京东健康不管是在整体营收、净利润额,还是线上诊疗人次、日均在线问诊量方面,都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

在微观的业务层面上,京东健康也在积极尝试服务模式的创新和迭代,逐渐建立起自营秒送、到家检测、自营中医、线下体检等新业务。“将这些能力建立起来之后,前端可以得到用户,后端可以得到供应商品牌方的支持,这样才能形成飞轮。”

美团、拼多多入局
新玩家开发医药电商新场景

在平安好医生削减医疗电商业务的同时,另一个具有电商基因的玩家已经悄然下场补位。

2018年,拼多多成立医药电商品类,在这一领域仍旧延续了平台一贯“低价”的风格,针对最初开放的OTC药品,拼多多仅收取千分之六的通道费用,处方药则多加2.5%的佣金。相比之下,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向商家收取的佣金分别为7%和3.5%。

短短几年内,拼多多已经成为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一同瓜分B2C市场90%份额的第三大平台,2023年拼多多实现了约500亿-600亿元GMV,并且保持了约30%-50%的强劲增速。

极致的人效则是拼多多医药电商团队的另一个特征,据《健闻咨询》了解,其医疗团队常年维持在10余人左右,少的时候只有4-5人,多的时候也没超过15人,相比京东健康、阿里健康数千人规模的团队,实在精简得多。

不做自营业务是拼多多能够维持如此精简的医药团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一位从业者透露,在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内部,仅仅负责B2C业务的团队也有几百上千人,远远大过拼多多的团队规模。

过于精简的团队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拼多多在医疗业务方向上的拓展,于拼多多而言,对医药品类最大的期待似乎就是为平台正名。

一位医药流通领域资深从业者曾与拼多多团队有过接触,从他的角度来看,拼多多医药团队当下唯一的任务似乎只是维持医药品类的发展,也从未对外透露过其他长期规划,更没有像京东、阿里一样将医疗业务分拆独立的计划,“以拼多多医药团队目前十来个人的规模,也只具备管好这个品类的精力。”

这是与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完全不同的发展策略。在此前的对话中,金恩林曾向《健闻咨询》明确表示,京东健康的定位从来不是零售商,而是医疗健康服务综合提供商。

“我也能够做到用十来个人运营这么大盘子的业务,但我们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此。京东健康现在三千人的团队还在不断尝试和拓展不同场景,相信未来用户会在更多的场景里需要我们,而不是仅仅在当下的零售环节。到那时,如果有更大的零售商出现,和我们也不在同一个市场,对用户的意义也不一样。”

随着医药电商的流量红利消退,市场竞争从“野蛮增长”转向“精耕细作”,医药电商或许终将回归解决后端需求根本职能,行业也将从渠道竞争进化为服务能力竞争。

B2C场景被“猫狗拼”瓜分之后,深耕本地生活服务的一众新玩家仍在尝试从其他场景撬动医药电商,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逐步放开对药品销售的管控,依托平台生态探索不同于传统电商的药品消费模式,但入局时间尚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医药体系,与头部的传统电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相比之下,美团在医药电商领域已经布局多年,从2017年正式上线美团买药O2O业务,到自建仓库以B2C的形式配送药物,同时,为了应对电子处方合规问题,美团开始加紧布局互联网诊疗业务。到2023年时,美团买药的GMV已达450亿元,增速45%。

2024年9月,美团的医药业务迎来动作最大的一次团队调整,美团买药负责人李锦飞调任其他部门,美团医药事业部与到综事业部旗下医美医疗业务合并成立“核心本地商业/医药健康事业部”,由原美团丽人医美业务的负责人李晓辉担任合新事业部负责人。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货架电商式的美团医药业务的增长逐渐到顶,严肃医疗与消费医疗的结合或许将为美团带来新的渗透和转化,买药业务带来的庞大问诊量也为美团发展医疗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曾与李晓辉有多次交流的业内人士刘小东(化名)告诉《健闻咨询》,李晓辉在业内交流中曾多次强调“以医生为核心”的原则,“这或许是美团医疗业务迎来转折的一个契机,如果美团未来能够做到以医生为核心,医疗业务一定会有所提升。”

刘小东介绍,等美团将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生能力建立以后,必将会给美团医药带来更多的渗透和用户转化,“过往需求是完全从用户端发起,接下来需求完全有可能会从服务端发起,这会带来更高的渗透和转化。”

电商之外,巨头们的商业化探索

在医药电商的赛道之外,其他巨头也在不断调整、扩张。

2023年11月,平安好医生迎来第三任CEO,在养老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李斗。同时,在2023年的年报中,平安集团将过去“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顶层战略调整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到了2024年,在上半年的年报中养老服务第一次被拆分成独立的营收板块,和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并行。

李斗时代的平安好医生,养老业务已经升级为与医疗级别相当的业务。对于曾担任平安人寿居家养老事业部总经理,一手搭建集团居家养老的产品和服务体系的李斗来说,这是个最适合不过的任务。

2024年,《健闻咨询》在上海与李斗进行了一场对话,李斗解释了平安好医生为什么要连通养老业务与医疗业务,“养老和医疗之间关联性是最高的,以前我们有这个能力,但场景比较弱”。过去十年,平安好医生在医疗领域积累下的资源和服务能力,在养老场景上的兑现空间很大,对平安集团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故事。

在李斗看来,平安好医生的业务未来瞄准的是全市场,而非仅仅针对平安集团内部。2024年,平安好医生终于实现首个年度盈利,但医疗和养老这条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ChatGPT的冲击下,腾讯健康仍旧稳步发展,只是如今的“关键词”已经变成大模型。

基于混元大模型和开源技术,腾讯健康开发了覆盖医疗全场景的垂直模型,并在这些大模型基座上深入拓展B端业务,与医院、药企、械企开展合作。

在大模型竞争进入白热化的当下,吴文达坦言各家公司的技术能力其实大同小异,能够拉开差距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搭建更好的服务生态、谁的产品性价比更高,以及谁能在赛道中坚持的最久。

“在医疗以及互联网医疗行业,有的时候就是看谁能够撑到最后。”吴文达表示,在客户端付费意愿还没有那么强烈的当下,对创业公司而言会尤其艰难,即便是作为大厂,也不得不面临一些内部压力。

吴文达表示,腾讯健康目前也面临着商业化的压力,“医疗业务不能依赖于腾讯集团的无限投入,一个一直亏钱、一直需要补贴的业务意义不大,我们要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才能扩大对社会的影响力。”

于腾讯健康而言,在仍需大力投入研发的这一阶段,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不依赖集团输血,也是公司在现阶段在业绩盈亏上的目标与期待。

百度也曾经一度接近互联网医疗的商业化落地。近年来,有别于传统的向企业售卖线上医疗服务或面向民营医疗机构的广告收费模式,百度利用互联网的资源禀赋,创造一种新的场景,将严肃医疗和药械企业更为高效地联动起来,它们依托于百度巨大的医患流量池和基于AI打造的精准医患匹配引擎,将患者高效导流到了公立医院,促成了药械的终端销售,并从中获得服务费用。只是遗憾的是,在2024年第四季度,百度的大健康事业群组发生了调整。

产业机会稍纵即逝,行业需求也在快速更迭,即便是大厂在互联网医疗这条赛道上也难免受挫,但手握雄厚资本、背靠庞大流量的巨头们仍然愿意坚守着那些长久不见回报的业务,等待万物复苏的时刻。

来源:健闻咨询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