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整体虚假繁荣,实际绝大多数企业都过得紧紧缩缩。时不时冒出几家业绩不错的企业,也算是给资本寒冬带来不一样的烟火。1. Highlights2. 财报1Highlights研发开支负增长,行政开支保持平稳,销售开支不松油门,营 ...
表面整体虚假繁荣,实际绝大多数企业都过得紧紧缩缩。时不时冒出几家业绩不错的企业,也算是给资本寒冬带来不一样的烟火。 1. Highlights 2. 财报 研发开支负增长,行政开支保持平稳,销售开支不松油门,营收暴增出现虚假繁荣,亏损减半,千亿在手现金,薪酬整体平稳,更多的企业开始裁员,最高和最低的人均薪酬差异可在10倍左右。 统计18A曾经和现在纳入港股通标的biotech,再加上一家和黄医药,共29家公司,人民币美元汇率为7.29。 研发开支负增长 2022年是biotech进入资本寒冬的首个完整财报年,去年这批biotech的研发开支同比增速虽然下降,但好歹是正增长。到了2023年上半年,哪怕烧钱大哥百济神州依旧保持较高速的研发投入,还是带不动这批biotech,超过半数biotech减少了研发开支,整体研发开支同比增速进入了负增长。 2023上半年研发开支合计157.91亿人民币,同比降低5.9%。 图1 选中biotech的研发开支情况(丰硕创投整理) 行政开支整体平稳 再鼎医药由于行政开始和销售开支合并在一块,这里无法统计。 和2022年全年同比增速相比,2023上半年的同比增速整体平稳,两者都在1%左右。但从数量上看,这半年只有10家biotech是增加行政开支,要比2022年的15家要低,更多biotech开始注重成本控制。 2023上半年行政开支合计45.00亿人民币,同比增加1.1%。 图2 选中biotech的行政开支情况(丰硕创投整理) 销售开支不松油门 再鼎医药的行政开始和销售开支是合并在一块的。 研发投入可以缓一缓,销售费用却不能停,没有人会与近在咫尺的销售收入过意不去。 2023上半年销售开支合计83.10亿人民币,同比增加19.3%。 图3 选中biotech的销售开支情况(丰硕创投整理) 营收暴增 2023上半年营业收入合计222.09亿人民币,同比增加80.2%,增加额为98.87亿人民币。 如此亮丽的数据,第一印象,会误以为中国biotech进入了营收爆发期。 图4 选中biotech的营业收入情况(丰硕创投整理) 在这里,百济神州、和黄医药和康方生物这3家企业贡献了89.67亿的营收增加额。其中,百济神州美国地区收入贡献了15亿人民币的增加额,和黄医药美国及其他国家地区收入贡献了19.61亿人民币的增加额,康方生物美国地区收入贡献了29.20亿人民币的增加额,三者合计63.81亿人民币。 实际上是这3家企业的营收暴增,造就了这批企业整体数据的虚假繁荣。实际上是这3家企业在美国地区的营收暴增,其中2家是因为license out,对这次营收暴增作出了主要贡献。 靠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的医药市场,目前还没看到营收暴增的迹象,但稳健增长还是能看到的。 亏损减半 2023上半年亏损合计91.82亿人民币,同比收窄54.1%,收窄额为108.14亿人民币。 有5家biotech实现了盈利,除了控制成本外,主要得益于收入端的爆发性增长,更具体点,是交易和补贴资助。 图5 选中biotech的亏损情况(丰硕创投整理) 千亿在手现金 2023上半年现金合计976.25亿人民币,环比减少4.0%,减少额为40.17亿人民币。 把这批企业当做整体来看,若亏损不止,在手现金大约可以维持3年左右的研发开支。 图6 选中biotech的现金情况(丰硕创投整理) 薪酬整体平稳 2023上半年薪酬合计137.23亿人民币,同比增加3.0%,增加额为3.98亿人民币。 这里又出现一个错觉,资本寒冬的主基调是成本控制,为何薪酬没降下来? 其实过半企业已经降薪了,只是有3家业绩优秀的企业,为这批企业的整体薪酬增加额作出主要贡献,如百济神州、荣昌生物和康方生物的同比薪酬增加额分别为6.6、2.4和1.5亿人民币。 图7 选中biotech的薪酬情况(丰硕创投整理) 裁员不止 2023上半年员工数合计38885人,半年环比增加0.6%,增加人数为237人。 这里面有3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图8 选中biotech的裁员情况(丰硕创投整理) 第一个,更多公司开始裁员了。2022年环比数据,有15家公司裁员,2023上半年环比数据,有19家公司裁员。 第二个,公司的裁员幅度收窄。2022年环比数据,有2家公司裁了40%以上的员工,2023上半年环比数据,最高的裁员幅度也就在20%左右,经过几轮调整,裁不动了。 第三个,整体的员工数量都在轻微上涨。2022年环比数据,员工数增加了约536人,2023上半年环比数据,员工数增加了237人。连续两个半年都在增长的公司包括荣昌生物、康诺亚、乐普生物、百济神州、康方生物、诺诚健华和欧康维视。 所以回到本文的题目,“裁员底”出现了没?这应该是一个伪命题。 经营不善的企业,无论怎么裁,终有裁不动的一天,哪怕这样的企业占据绝大多数,但其体量小,从数据上看,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是特别大。 经营良好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仅占小部分,但其体量大,哪怕员工数以个位数增长,也能拉动整个行业的就业岗位。但终究会有调整优化的一天,体量大的企业优化,会对整个行业造成不小的影响。 因而,回答“裁员底”这个伪命题,或许有两个值关注的现象,数量众多但体量小的企业,何时裁不动?数量少但体量大的企业,何时开始优化? 有歧义的人均薪酬 2023年上半年,半年人均薪酬最高为116.54万元,最低为11.42万元,两者是10倍的关系。 图9 选中biotech的人均薪酬情况(丰硕创投整理) 无论涉及什么样的数据,一旦涉及人均,必然会造成很大的歧义,因为绝大多数群体,都被平均了。 这样的人均数据参考意义不是很大,如员工整体数量和欧美地区员工数量对这样的数据造成较大影响,要综合其他数据一起来看,互相借鉴。 其中参考意义十分巨大的,但由于半年报没有披露,只在全年年报披露的数据——董事及最高行政官的薪酬。 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