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业绩集体“滑铁卢”,生命科学后劲何来?

行情 鹏哥
2024-2-28 14:08 202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2023对于生命科学行业来说,可谓是异常艰难的一年。从目前公布财报的企业来看,实现增长的寥寥无几。新冠业务的熄火,让生命科学公司业绩传染着“退烧”,这是产业发展的周期律,也是行业人的无奈:在事情走向周期下 ...

 2023对于生命科学行业来说,可谓是异常艰难的一年。从目前公布财报的企业来看,实现增长的寥寥无几。

新冠业务的熄火,让生命科学公司业绩传染着“退烧”,这是产业发展的周期律,也是行业人的无奈:在事情走向周期下游的时候,你只能眼睁睁被裹挟着向下跌落。

▲泛生命科学领域近半年整体下跌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01 断崖式下滑之后

随着2023年报出炉,各大巨头营收揭晓,想到了会下滑,但没想到会这么夸张。

行业巨头赛默飞2023全年营收为428.6亿美元,同比-5%。生命科学解决方案部门营收99.77亿美元,占比23.3%,同比-26%,下滑最为严重。

丹纳赫年总收入239亿美元,同比-24%。其中生物技术(Cytiva)年收入71.72亿美元,同比-18%;生命科学年收入71.41亿美元,同比+2%。

赛多利斯业绩收入33.96亿欧元,同比-18.7%,其中生物工艺解决方案销售额26.782亿欧元,同比-19.5%;实验室产品和服务销售额7.175亿欧元,同比-15.4%。

以上数据可供参考,每家企业生命科学业务划分及定义各不相同,但无可厚非的是,曾经受益过新冠业务的行业头部几乎无一幸免。

事实上,行业中的寒气早就先于财报释放出来了。

从2023开年,生命科学行业就不时传来关厂、裁员的消息。赛默飞是裁员“重灾区”,一年内陆续五次宣布裁员,数量接近8000人,还关闭了两处美国工厂;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自2022年底以来,已经解雇了全球约12%的员工。与此同时,国内企业裁员事件也屡见不鲜。

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冠相关业务的收入大幅减少自然是首要原因。此外,下游pharma、biotech等买家的增长乏力,卷生卷死的背景下,上游生命科学自然不会好过。

有行业人士预测,2023市场总量至少跌去10%左右。大公司如此,小公司日子只会更难过。

02 中国市场拖了后腿

本轮业绩下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不得不提到中国市场。

不少MNC在年度财报电话会议中均着重强调了中国市场对整体营业收入的影响。从年报中有限的披露来看,中国业务的下跌几乎是雪崩式的。

比如2023赛多利斯中国收入2.765亿欧元,占集团业务比8.1%,同比骤降41.3%。

赛默飞、安捷伦等公司均在前三季度的业绩电话会上频频提到中国市场表现不佳,将全球业绩不振的原因或多或少归结于中国。

这种需求承压从中国进口数据中也能看出一二。2023年,国内色谱仪进口金额达9.7亿美元,同比-32%。其中进口液相色谱仪金额最高,达6.1亿美元,同比-37%;气相色谱仪达2.5亿美元,同比-23%。

行业巨头营收呈下降趋势,国产企业自然也不会太好过。

去年9月底,制药设备龙头企业东富龙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生命科学产品部营收下降,主要原因是下游客户研发、生产计划调整导致对公司产品短期内需求量下滑。

根据色谱填料赛道龙头企业纳微科技2023年度业绩预:营收同比减少16.41%-18.11%;净利润同比减少69.11%-71.65%。该公司股价表现更糟糕,上市两年多,市值蒸发超80%,从117元/股跌至目前的22元/股左右。

细看中国市场业务下跌的原因,Biotech寒冬、行业竞争是企业所阐述的共性问题。宏观经济大背景下,2024,复苏为艰。

03 被扣住的天花板

国内生命科学行业有几个“原罪”:一是国产化率低;二是大部分细分产品的市场空间有限。

从国产化率来看,中国科学服务行业仍由外资品牌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据招商证劵,无论是在研发阶段,还是商业化生产阶段,除低端耗材外,绝大多数领域仍是进口为主,部分仪器国产化率最低只有2%左右

东吴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在生命科学服务的细分行业如生物试剂、模式生物、测序建库、实验室耗材这几个板块,国产化率均5%-30%不等(测序服务除外)。其中实验室设备国产化率极低,估计不足5%;使用规模最大的一次性实验室耗材,2019年国产化率也仅为5%-10%

此外,科学服务的特色是场景复杂,产品种类繁多,这导致每一个细分领域市场空间都十分有限,因此巨头大都呈现全面覆盖的特点,而中国本土科研服务企业更擅长“单点突破”。

例如纳微科技的色谱填料;奥浦迈的培养基;诺唯赞、义翘神州、菲鹏生物等企业的酶/抗原抗体等主流产品,均是从0起步到可逐渐媲美进口品牌。

现实的残酷抵挡不住投资的热情,尽管行情不好,生命科学仍然是投资人关注的焦点。

私募融资方面,不同于IVD交易骤减,2023年,生命科学交易活跃度持续,向上态势明显。

据牛氪资本统计,生命科学连续四年持续得到资本关注,2023年交易创新高至206起。一些细分赛道持续火热,比如合成生物学的热浪,继2020年凯赛生物和华恒生物上市以来,一直延续,即便在过去两年间两家上市公司市值有所回落,但并未能阻挡资本继续扎堆涌入的决心。

这种现象正印证了那句话:越往上游走,卖水人越珍贵。尽管大环境不好,饱含科技含量的生命科学卖水人角色依然吃香。

04 国产后发之路

国产追赶之旅漫长。

对照生命科学全球巨头,大多发展已达半个世纪,比如赛默飞成立于1956年、丹纳赫创立于1969年。而本土科学服务企业普遍起步晚,成立时间多在2000年后。

时间酿成岁月的沉淀。国产追赶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在利润与研发之中形成创新的正向循环——既要做深,又要做广。

深度在于坚持研发投入,攻克行业内数不清的技术难点。以生物药生产中的生物反应器为例:生物反应器是一个集机械、流体、控制、生物等多学科的高新技术产品,需要长年的技术积累才能研发出成品,而这样的产品,在生命科学领域数不胜数。

只要将一两项产品做到极致,就有机会凭借单品吸引行业大佬的注意,例如丹纳赫收购的徕卡高精度显微镜、SCIEX的质谱仪都是行业绝对的领先产品。

广度在于生命科学行业细分赛道众多且每一项都壁垒不低。有业内人士比喻,真正的生命科学供应商要做“超市”,让顾客来一趟就买下所有食材和调料,需要大而全。

因此,一站式生物工艺解决方案供应商具备更远、更强的竞争力,道理很简单:当单一品类受到下游行业或政策变化的影响,多产品线就会弱化冲击,这是行业巨头“沉迷”于并购的底层原因。

以赛默飞为例,在其问鼎龙头的道路上,并购数量超200次;有着“并购之王”称号的丹纳赫,累计进行了超400次并购重组。

当并购成为必选项,考验的就是选品扩品、整合运营、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头部企业打出了国际整合的样本,而国产企业无论在产品线的丰度还是单品的竞争力上,都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报团取暖”现象越来越多。

有的企业为了拓展新赛道,丰富“菜单”多样性合作不设限,领域内外资与民企、外资与国企、国企与民企官宣联手屡见不鲜,甚至不乏可能是竞争对手的公司,也都已经找到了合作的发力点;跨国企业也没闲着,正在巩固自身优势,连结上下游产业链,抢占战略高地,比如默克生命科学与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合作,合力打造集销售、研发、检测中心和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配套服务平台。

此外,与所有想要做大做强的同行一样,进口替代只是起步关卡,出海才是生命科学公司业绩稳定的压舱石。

从结果看,海外确实给国产仪器企业带来新的增长可能:2023前三季度国产色谱仪向俄罗斯出口额增长5倍,质谱联用仪对俄罗斯出口金额增长11倍以上。某些细分领域具有显著爆发力,比如2023年中国液相色谱仪出口金额约4800万美元,同比+145%,成为行业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出海方面,华大智造业内领先,2022年海外销售收入高达15.31亿元,占比公司业绩36.19%,2019年,这个数字还是9.34%。

近来多项政策带来的行业利好也不容忽视:一是发改委发布2024年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其中鼓励科学仪器、工业仪表领域发展;二是《2024年河南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发布,多次提到“购置仪器设备”,有望带动相关需求。

归根结底,生命科学上游服务于科研活动,只要人类发展的脚步不停歇,需求就是永恒和持续的。现阶段的衰退不过是暂时的行业调整。最终想要在这个分散,技术路线繁多,商业路径漫长的赛道笑到最后,比拼的一定是眼光和耐力的结合。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