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数IVD企业营收下跌部分企业营收遭“腰斩”50家IVD企业2024年一季度总营收达到了371.59亿元,如果后面三个季度营收与一季度持平的话,那么这50家企业全年总营收大致为1486亿元。当然,这个计算结果并不能用于估算 ...
超半数IVD企业营收下跌 部分企业营收遭“腰斩” 50家IVD企业2024年一季度总营收达到了371.59亿元,如果后面三个季度营收与一季度持平的话,那么这50家企业全年总营收大致为1486亿元。 当然,这个计算结果并不能用于估算国内IVD行业市场规模,但可以作为一个大致的参考,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里面包含迈瑞、丽珠等几家营收规模较大的多元化企业,它们的IVD业务占比相对没有那么大。 第二,像迪安、金域这样的ICL企业虽然营收规模较大,但主要营收来源为检测服务,IVD业务营收规模相对不大。 第三,像润达、塞力医疗这样的流通企业,IVD营收不能和IVD生产企业营收混为一谈。 第四,像迈瑞、新产业等头部IVD企业,其实海外营收占比超过了30%。 第五,中国IVD市场仍然还有很多规模较大,但没有上市的企业,比如中元汇吉、菲鹏生物、伯杰医疗等,还有近2000家中小IVD企业,虽然营收规模不大,但数量庞大,这些企业也都是整个中国IVD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以罗氏、雅培、丹纳赫、西门子医疗、希森美康等为代表的外企,在国内营收规模、影响力仍然巨大。 但是不是就没有可能通过这些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把中国IVD行业市场规模计算清楚了。也不是,只是工作量比较大,未来有机会小编会做下这方面工作。 50家企业当中,营收排名前五的五家企业,总营收为195.83亿元,后面45家企业,总营收为175.76亿元。仅仅迈瑞一家企业的营收,就接近后面40家企业营收的总和。国产IVD企业的集中度确实越来越大了,也就意味着未来中小IVD企业的“淘汰赛”将会加速。 50家企业中,有26家2024年一季度营收是下滑的,占比52%。九安、科华的一季度营收接近“腰斩”。易瑞、凯普、近岸、之江,这四家企业一季度营收下跌近40%。虽然我们已经度过了疫情后最艰难的2023年,但2024年似乎依然不容易。 营收增速最快的三家企业分别是英诺特、圣湘、迪瑞,这三家一季度营收都翻番了,其中英诺特、圣湘可能是受益于呼吸道多联检业务的爆发,迪瑞则主要系大客户开发销售收入增加所致。 40%的企业净利润大幅下跌 36%的企业跌幅超30% 相比营收,净利润的波动要更大一些。迈瑞的一季度净利润为31.60亿元,而后面49家IVD企业营收总和也才35.44亿元,几乎在同一水平。 迈瑞净利润断层领先,是第二名的五倍以上。有38家IVD企业净利润在1亿元以下,有8家(不包括亏损的)企业净利润不到1000万,有9家出现了亏损。也就是说,有17家企业是不赚钱的,占比超三分之一。 净利润下跌的企业一共有20家,占比40%,跌幅超过30%的有18家,剩下两家跌幅也都接近20%。这就有意思了,跌幅在0~18%这个区间的企业一家都没有。说明大多数企业还是有“上进心”的,除非真的“止不住”。 有7家企业净利润增速超过100%,不过除英诺特净利润达到1.46亿元以外,其余6家净利润均不到0.5亿元。 ICL企业是净利润下跌重灾区,其实ICL企业营收下跌倒不是很明显,都只有10%上下,但两家ICL龙头净利润下跌均超过85%。 研发费用率平均超13% 头部企业研发费用率相对较低 对这50家企业的研发费用率求平均数,计算出来的结果是13.13%,已经远高于疫情前的IVD企业平均研发投入水平了。 还有一个和之前显著不同的地方在于,以前只有头部IVD企业才愿意花大力气投入研发,而现在,上市IVD企业中营收规模靠后的,有不少研发费用率更高,这可能也是严峻行业环境下的生存压力驱动的。 近岸蛋白研发费用率42.17%,易瑞生物研发费用率28.18%,纳微科技研发费用率27.11%,睿昂基因研发费用率25.55%,百普赛斯研发费用率25.23%,之江生物研发费用率23.71%,这几家企业一季度营收均不足2亿。 相比之下,头部的迈瑞、新产业研发费用率均只有10%上下,低于IVD上市企业平均水平。不过头部IVD企业都是“自研+并购”两条腿走路,有很大一部分技术来源于并购。 销售费用率与研发费用率 几乎同步 大部分企业的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几乎呈“正相关”,像近岸蛋白同时是研发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排名第一的,华大智造同时是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排名第二的。 诺唯赞、之江生物、透景生命、睿昂基因、百普赛斯、硕世生物、圣湘生物,也都是研发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同时比较靠前的。 当然,也有例外,像ICL企业,金域和迪安销售费用率均是研发费用率两倍以上。润达医疗销售费用率是研发费用率的7倍,塞力医疗销售费用率是研发费用率近3倍。 来源:体外诊断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