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医疗设备,卖不动了???

解读 鹏哥
2024-5-30 15:05 180人浏览 0人回复
来源: 医工研习社 收藏 分享 邀请
摘要

2024年一季度,以GPS以为代表的国外医疗器械品牌在中国区业绩下滑,尤其强调了“西门子医疗中国区业务营收同比下滑14%,是其全球唯一业绩下滑的市场”。于是出现了“外资医疗设备,开始卖不动了”的言论。其实,这样 ...

 2024年一季度,以GPS以为代表的国外医疗器械品牌在中国区业绩下滑,尤其强调了“西门子医疗中国区业务营收同比下滑14%,是其全球唯一业绩下滑的市场”。于是出现了“外资医疗设备,开始卖不动了”的言论。

其实,这样的偏激,并不利于国产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尽管这种"排他性"观点没有反驳的价值,但是我们也想趁机讨论几个问题,开启2024年第三次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财报或许会骗人,但市场不会骗人,用户不会骗人,技术不会骗人

1、市场不会骗人

根据国家质监总局统计,截止2022年末我国在用电梯达964.46万台,近五年保有量复合增速达11%。根据Kone官网数据,2022年中国新装电梯占全球市场的62%,电梯保有量占全球市场的43%。这两个数据意味着,中国不仅成为全球最大新增电梯市场,还是全球最大的电梯保有量市场。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每年市场规模约3000亿元),中国有400多家电梯企业,但综合研发能力、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顾客满意度等表现,公认的八大一线品牌:三菱、日立、通力、奥的斯(第一梯队);东芝、迅达、富士达、蒂森(第二梯队)合计占据了国内70%的份额,并且全部是国际品牌,这就是现实。

或许你会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一定会比电梯行业行业好得多吧。然而,现实显然往往更残酷。以高端医疗装备为例:

大影像领域,GE、西门子、飞利浦、佳能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2024年的中国,也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

超声领域,GE、飞利浦、东芝、日立、西门子,联手占据了全球75%的市场份额。在2024年的中国,GE、飞利浦在高端超声领域也依然没有对手。

放射治疗领域,瓦立安、医科达、安科锐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2024年的中国,也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

手术显微镜领域,蔡司、徕卡和奥林巴斯垄断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在2024年的中国,依然也是如此。

软性内镜领域,奥林巴斯、宾得、富士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2024年的中国,依然也是如此。

硬性内镜领域,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史赛克、狼牌垄断了全球8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2024年的中国,依然也是如此。

手术机器人领域,达芬奇独占全球腔镜手术机器人82.9%的市场份额,占全球所有手术机器人52.4%的市场份额。在2024年的中国,依然也是如此。

除医疗设备外,其他关键医疗器械领域也不乐观。体外诊断领域的全球第一梯队是罗氏、雅培、丹纳赫、西门子、赛默飞;心血管领域的全球第一梯队是美敦力、雅培、波士顿科学、强生、爱德华;骨科领域的全球第一梯队是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美敦力、施乐辉,等等等等。

你看到的听到的,有时候不一定是真的。

巨头时代是几乎所有高科技行业的必然,医疗器械当然也是如此。以如今的发展趋势,巨头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以中国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手术机器人为例,在我们还在挣扎在市场教育阶段时,骨科、神经外科、泛血管、经皮穿刺等领域的几乎所有优秀手术机器人均被美敦力、强生、史塞克、捷迈邦美、施乐辉等巨头收入囊中,继续保持“大者恒大”的市场格局。

比如,我国最成功最优秀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天智航,已累计完成近8万例手术。反观关节手术机器人Mako,得益于全球最大骨科企业——史塞克的加持,其在全球范围内装机已超过1500台,累计完成100多万例手术。

唯有正视差距,我们才能得以进步。

2 、当GPS们打价格战,你怎么办?

优秀的企业,不仅仅要赚钱,还要承担国家责任。市场第一是不够的,必须要做到利润第一;利润第一是不够的,必须要做到技术第一;技术第一也是不够的,最好能实现上游国产化。这才是大国制造的必要条件。

全球最成功的新能源汽车,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鲇鱼,特斯拉在设计、制造乃至供应链环节,都颠覆了传统汽车行业原有的模式。比如,其极大程度精简了BOM,在开模上花的钱也远低于传统车企。

更值得称道的是供应链,特斯拉在中国实现了“95%零部件本土化”,离其承诺的100%已不远。之所以其把零部件本土化率作为非常大的KPI来推动,因其结果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多少,关系到企业发展。

因此,我们能看到尽管特斯拉一直在降价,但其利润率依旧高。其实,不止特斯拉,任何外资企业都在如此,这便是中国大市场的魅力,医疗器械行业当然也是如此。

如今,绝大部分知名国际品牌均实现了深度国产化,进一步为我国带来大量研发人才,进一步推动国产供应链融合、升级。

以非常典型的GE医疗为例,其不仅实现了几乎所有产品线的国产化,还拥有近1000家合作伙伴,在国内打造了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生态圈。比如,我国X射线(含CT)领域的球管、高压发声器、探测器等部件,磁共振领域的超导线材、磁体等部件,超声领域的探头等部件,其供应链均一定程度上由GE医疗庞大体量和严苛标准所促进。

一方面,我们很感谢,国际品牌为推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所作的所作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国际品牌也是在商言商,也必然将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因为,本土化在市场上的最直观体现便是成本下降。以往,GPS们拥有品牌优势、技术优势、服务优势、科研优势;以后,他们还将拥有与国产品牌差不多的性价比优势。如果国际品牌也开始“物美价廉”,你猜用户会怎么选?

这一切其实正在发生,甚至可能比我们预计的还要迅速、还要猛烈。我们甚至能感受到,GPS们准好了真刀真枪的打价格战,哪怕面对是集采,他们也会毫不手软。如今的医学影像市场,就是很好的案例。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坏事,只有与强者竞争,才能不断拓展生存的空间,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3、技术不会骗人

由于对技术投资与技术革新进展的不一致,各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导致技术领先的国家,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这种技术差距带来影响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抛开那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仅以媒体口中“落后”的西门子医疗为例。西门子医疗中国区——媒体强调的全球唯一业绩下滑市场,然而真实的西门子医疗在国内拥有且长期拥有最强大的CT、MR、MI、DSA等医学影像产品产品线。

以其CT产品线为例,西门子医疗在国内率先形成了光子计数CT、双源CT、单源CT阶梯状产品布局,这会让其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独一无二的技术优势。我们甚至可以说:现在CT的市场格局,可能正在被西门子医疗重塑。

抛开国产化带来的成本优势,更明显的技术优势带来的影响。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今光子计数CT在探测器的材料、设计、量产等方面均面临巨大困难,光子计数CT之战终于演变成了底层材料之争。再次证明,高端医疗装备的技术难度是不亚于航空航天。

目前,仅西门子医疗(掌握了日本Acrorad)和佳能医疗(掌握了加拿大Redlen)取得了公认的成功,并且顺势将其探测器变成为了“非卖品”。这相当于国内光子计数CT被变相卡脖子,以后国产光子计数CT可能只能靠自己了。

我们敢说,谁率先量产光子计数CT,谁就是中国的英雄。

所幸,光子计数CT普及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不过这也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很多时候技术攻关并没有捷径可走。

不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们是有先例的。他的光伏逆变器是世界第一,通讯设备制造是世界第一,无线网络技术是世界第一。苹果手机的竞争对手是他;特斯拉自动驾驶的竞争对手是他,高通芯片的竞争对手是他,谷歌安卓系统竞争对手是他,甲骨文和微软数据库的竞争对手是他,微软操作系统的竞争对手是他,这便是华为。。。

来源:医工研习社

0

路过

0

雷人

0

握手

0

鲜花

0

鸡蛋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网是宇翼科技旗下品牌,定位于全球体外诊断领域服务平台,我们追求及时、全面、专业、准确的资讯与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及用户服务。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账号

  • 商务合作

  •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15-2023 | 宇翼科技
  • 免责声明: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浙ICP备18026348号-3|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225号